iThome

今年是生成式AI創新大爆發的一年。生成式AI開始影響,甚至是改變臺灣的大型企業,高達17.6%的企業CIO評估,自家企業或所屬產業,2024年會因生成式AI而大受衝擊,其中有些現在就開始感受到衝擊。又以人力密集需求高的醫療和政府學校,感受到的生成式AI衝擊感最強烈,超過兩、三成的CIO如此認為。對這些企業而言,生成式AI不是未來的課題,而是今年需要面對的挑戰。

不少企業早在去年,就開始嘗試生成式AI,除了鼓勵員工嘗試之外,去年已有2企業開始評估生成式AI技術的可行性,更有一成多的企業設立了種子團隊來嘗試生成式AI。

到了今年,隨著企業級GAI相關技術和開發工具,在今年陸續出現,更加速了這股GAI浪潮,開始影響到臺灣各個產業。在今年3月,已有8.8%企業認為,生成式AI技術已經大幅改變了所屬產業和自家企業。不只是服務業,就連高科技製造業、一般製造業也開始有少數企業CIO感受到衝擊。

整體產業平均高達近9成企業認為,自家企業有需要採用生成式AI,有些企業就算所屬產業還沒有受到衝擊,也打算跟進嚐鮮。不過,今年真正開展開計畫和行動的企業大約是七成。其中,金融業和政府學校的需求最高,高達96.2%金融業者自評有需要採用,政府學校也高達95%。需求最低的產業是一般製造業,不過也有近8成企業自評有採用需求。

為了因應這波GAI浪潮的衝擊,不少企業紛紛積極嘗試,尋找可行的GAI應用方式和場景。去年那一群積極嘗試的企業,模索到了部分可行的應用場景,因此,7%領頭羊企業已開始在正式環境中採用GAI,尤以服務業和醫療業較多。

近3成企業今年開始導入,展開各種PoC驗證實驗,另外還有3成企業正在計畫,準備跟進。金融業、醫療和政府學校都過超過半數企業,在今年積極擁抱GAI,開始嘗試,誰能更快以合理資源和成本,找出更有價值的生成式AI應用場景和做法,就能在逐漸成形的創新競爭浪潮中搶先一步。

ChatGPT讓企業高層或一般員工感受到生成式AI的威力,不過,對企業來說,不見得所有工作或業務,都能夠或適合引進生成式AI技術。許多企業仍舊處於導入和驗證階段,還有另外一個AI監理與法遵風險的考量,讓企業不敢冒進,就算在正式環境中採用,也會搭配真人把關,或者避開可能有法遵風險潛在法遵風險的應用場景。

不過,金管會在去年發布了《人工智慧法案金融業運用AI指引》草案,這是國內第一份產業AI指引。在去年發布了草案之後,從四大AI系統生命周期,包括了系統規畫設計、資料搜集和輸入、模型建立及驗證,到系統部署與監控,來規範各階段的採用建議。這份指引,迅速成為各產業引進生成式AI時的參考採用原則,企業為了避免日後所屬主管機關跟進發布同樣的產業AI指引,相當重視這份產業AI指引。這份指引在今年6月正式發布,也修正了諸多實務執行上的細節,例如針對不同部署方式而有不同的考量,更明定了高風險AI系統可視需要引進第三方審查評測,也放寬AI可解釋性的要求,不用解釋無法取得的AI模型運作細節,而是由採用企業自行說明在自家AI系統中的運作情況即可。

臺灣第一份產業AI指引出爐,有助於加快企業在正式環境中採用生成式AI的腳步,不用面對未來可能的法遵風險自行摸索,而能依據不同AI法遵的規範方向,預作準備,更放心的嘗試生成式AI的應用場景。這一步,將成為企業從實驗驗證階段,跨入正式採用的關鍵助力,可以預期,從2024年下半年開始,會有更多企業開始將生成式AI整合到正式環境,與內部系統或對外產品與服務中採用,這也會帶來臺灣另一波生成式AI應用的爆發。文⊙王宏仁  

 問卷說明  iThome CIO暨資安大調查執行期間從2024年2月15日到3月15日,對臺灣大型企業、歷屆CIO大調查企業、政府機關和大學的IT與資安主管,進行線上問卷,有效問卷422家。填答者中,企業CIO則占了71.8%,企業資安最高主管則占了62.8%。產業分布上,一般製造業17.8%、高科技製造業22.7%、服務業23.7%、金融業12.8%、醫療業13.3%、政府與學校則占了9.7%。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