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盈勛 iThome電腦報總主筆
明基購併西門子手機部門,很自然會被拿來和聯想買下IBM個人電腦部門的案子比較一番。 去年聯想買下IBM的個人電腦部門花了12.5億美元(6.5億美元現金和6億美元股票),外加概括承受5億美元債務;明基則是「有吃又有拿」,不但以淨值無負債方式取得西門子手機部門的資產,還包括2.5億歐元的現金與服務,策略性入股5千萬歐元。
兩家公司條件不同,不能直接拿數字來對比,但是光從帳面來看,明基似乎精明得多,佔了個大便宜。乍看這條新聞的讀者很多一定和我一樣,驚訝於如此優厚的購併條件。但是在商場上,條件好得出奇的交易,我們反而得格外小心——It’s too good to be true。西門子這樣一家超過150年歷史(創立於1847年)的企業,怎麼會吃這樣顯而易見的悶虧呢?
就從我們的驚訝談起吧。我們自覺買了個便宜貨,其實是非常美式思維的——在市場體系當中,凡事皆可交易,都有個價格。交易的成敗,則以是否最大化利潤為唯一的考量。
但是我們也別忘了,共產主義日已遠,但是說資本主義就此獲經濟的得全面勝利,卻也失之草率。哪一種資本主義?曾任法國經濟計畫署總長的經濟學家米歇爾阿爾貝(Michel Albert),寫過一本頗具影響力的書叫《兩種資本主義之戰》。光看書名就知道,阿爾貝米歇爾阿爾貝認為資本主義至少有兩種:新美國(盎格魯撒克遜模式)模式和萊茵模式。
新美國模式以英美為代表,主張自由放任,認定股東是企業的擁有者,追求短期的獲利機會,把窮人與社會福利制度視為社會的「負擔」;萊茵模式則是以德國為標竿,企圖在社會公正的基礎上獲取經濟成功,企業不單是為股東的利益服務,不會一味追求眼前的利益,企業與員工不是可以隨便交易的商品。
德國的工會,不是我們所熟悉的,搞個遊行抗議,再「任由」資方看誠意回應多少那一種。德國參與工會人數佔就業人口的四成以上,居世界第一,光最大的工會DGB人數就有近800萬之譜;工會的財力雄厚,會費直接從會員的薪資中扣除(約薪資的2%),工會甚至擁有自己的保險公司、銀行;罷工的會員不怕沒飯吃——可以從罷工基金拿到60%的薪資。
德國的工人與工會參與企業的董事會(是真正的勞動階級代表,不是像臺灣很多的經理人擔任企業董事),是法律規定的,而不是老闆的恩惠與關愛。對德國人來說,企業是勞資雙方所共有的,決策是勞資雙方共同制訂的。
IBM的個人電腦部門和西門子的手機部門有個共同點:都是虧錢的。IBM的個人電腦部門在2001年虧損3.97億美元,2002年1.71億美元,2003年2.58億美元,2004年上半年1.39億美元,近四年累積超過10億美元;西門子的手機部門則是有每年虧損5億歐元以上的「實力」。
聯想和明基也有個共同點:他們都相信自己有本事轉虧為盈。轉虧為盈最立竿見影的法寶—裁員,把生產基地移到生產成本更低的地方,你並不需要是管理奇才才想得到這招。這在新美國模式影響下的地區(或受美國影響太深的臺灣)是理所當然,但是對採行萊茵模式的社會體制可就未必行得通了。西門子的工會同意資方出售手機部門的條件之一是,德國廠在2006年底以前必須維持4000人以上的雇用人數、未來三年不得關閉德國、巴西與中國廠。
因此,為何明基買西門子手機部門的條件,似乎要比聯想買IBM的個人電腦部門優厚得多呢?因為兩家被購併的企業所處的社會脈絡(social contexts)不同(新美國模式與萊茵模式),要用同樣一招(裁員,縮減成本)來轉虧為盈的困難度是大大不同的。
一位在德國取得博士學位,又在德國工作多年的老師告訴我,在德國的水果攤買水果是不能挑的,老闆會悍然拒絕買給你,原因是,你把好的挑走了,後來的人就只剩下爛水果能買了。你若只是覺得這個水果攤老闆很龜毛,我想你就不能真的了解明基買下德國企業所面對的挑戰。
熱門新聞
2025-01-15
2025-01-13
2025-01-14
2025-01-14
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