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盈勛iThome電腦報總主筆
微軟的視窗、蘋果電腦的Mac OS、和Linux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個人電腦作業系統。這三種作業系統,若是以與非自家硬體的相容程度、授權其他廠商開發應用軟體與否、或是原始程式碼的揭露與否來衡量,Linux最開放,蘋果最封閉,微軟則是介於兩者之間。
從結果論來看,大家都很清楚了,微軟在市場上獲得最大的成功。微軟的成功說明了,在產品規格與經營策略的制訂上,既不是越開放越好,也不是越封閉越好。越開放,你的產品成為產業標準的機會就越大,跟隨者就越多,流通/流行的速度就越快。但是越開放,也意味著越難找到獲利的模式,越難維持獨特的技術優勢,越難獨享市場成果的果實。 因此,如何在開放與封閉之間取得平衡,一直是資訊科技業者非常重大的課題。Sony的錄放影機與Palm的PDA太封閉了,以致於沒有足夠的盟友來撐起自己的規格成為產業標準;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太開放了,以致於沒有任何廠商或個人可以靠專屬的技術專利獲得好處。
研究如何在封閉中開放、在開放中封閉的「楣角」有個專門的學問叫「網路經濟學」或是「資訊經濟學」(兩個不盡相同,但是都處理這個問題)。經濟思維,就是相信有一種「最佳」或是「最適」解決方案,順此者生,逆此者亡,有效率的終將淘汰沒效率的。所以,理論上來說,一旦開放或是封閉的最適或最佳解決方案被找了出來,一個產業中的所有廠商應該都有為者亦若是才是。
問題在於,開放或是封閉既有經濟學,也有政治學。只是開放或封閉的政治學,要不是少有人研究,就是目前還無以名之。多數讀者應該都清楚(或者你自己就是),蘋果電腦有一批為數不少,卻又不至於多到可以稱之為流行的死忠粉絲。這些粉絲之所以對蘋果如此效忠,除了他們自己所堅信的——蘋果的產品真的比微軟好用以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正是在於蘋果的不普遍、不流行。使用蘋果與否,是我族認同的標誌,是我們/他者(us/other)的分野,是酷與不酷的疆界,是魔法與麻瓜的差別。
Linux(或是其他開放原始碼軟體)社群成員的心理狀態其實是類似的。我之所以願意不眠不休開發軟體卻和我族免費分享,是因為我們有一個共同的敵人有待對抗;我之所以願意花時間與精力學習一個新的作業系統操作,不單是因為它更便宜好用,而是因為它也代表了某種自我實現與革命實踐。對蘋果與Linux的使用者來說,開放或封閉既是經濟學也是政治學,而很弔詭的是,這政治況味之所在,正是因為蘋果很封閉,而Linux很開放。
最近有些趨勢的發展顯示,蘋果與Linux似乎正往「經濟正確」的方向前進。繼1997年蘋果宣布與微軟大和解之後,蘋果電腦日前又宣布將放棄Power PC,改用Intel的CPU。這樣的行動其實並無複雜難解之處:產品向主流靠攏,同時又降低晶片採購成本。另一方面,商業公司像是IBM、HP與昇陽等等大量投入開放原始碼軟體的開發在這幾年可說是方興未艾,開放原始碼軟體的革命與商業性格間的區隔越來越模糊。
對許多蘋果或是開放原始碼軟體的擁護者來說,廠商「經濟正確」的行動卻有可能是「政治不正確」的。向主流或是商業靠攏,可能是一種背叛,一種媚俗,更嚴重的是,一種對過往自我認同的懷疑,一種對曾經信仰的產品的去魅化。
當下一個可以檢驗的例子是,如果你是蘋果的老粉絲,你是否因為iPod滿街跑而感覺既驕傲又悵然若失呢?對蘋果或是開發原始碼軟體的經營者來說,開放與封閉的抉擇,既是影響力與獲利的平衡,也是經濟與政治間的槓桿。前者我們已經有了一些線索,後者我們則是還很陌生。
有趣的是,咱們的兩岸關係其實與此類似。極端,不管是開放或封閉,都比較容易吸引死忠的粉絲,但是大家心理其實也都清楚,往中間靠攏,其實最符合「經濟正確」。難就難在,經濟正確和政治正確常常是不一致的。
兩者的差別在於,產業的領域,為了經濟正確會犧牲政治正確,政治的領域,不說大家也知道。
熱門新聞
2025-02-05
2025-01-31
2025-01-30
2025-02-03
2025-02-03
2025-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