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盈勛iThome電腦報總主筆

在過去,臺灣廠商最熟悉與擅長的營運模式,就是扮演美日技術先進企業的下線。

不會創造卡通人物沒關係,我們會著色,造就了臺灣一度是全球最大的卡通代工基地的榮景;沒有CPU製造能力沒影響,我們會組裝,到現在我們還是全世界最大的個人電腦生產製造國。過去我們覺得這有點沒志氣,現在我們則是有了理論基礎,已經不太妄自菲薄了——這個所謂的「全球分工體系」,只要你夠專精,只要你具有獨特的競爭優勢,就能夠找到生存的利基。

某種程度來說,這當然是個事實,我們打工打到賺得比擁有技術與品牌的上線廠商還多的,也有不少的例子;過去幾年努力要建立自有技術與品牌的臺灣企業,我們也應該給予肯定。

但是即使是這樣,老實說,我們還是擺脫不了「下線心態」——找到某種好的產品或技術,我們應該用力學習(模仿)、趕上、甚至是超越。

我們很少去想,如果有一種產業,它是根本不需要下線的,我們如何在這種產業的「全球分工體系」中找到一個位置呢?有這種產業嗎,你或許會問。事實上,這種產業已經存在。

臺灣「卡通王國」的地位之所以不保,一來是後進國的代工價格更低,搶走了我們的訂單,但更重要的是,好萊塢當紅的3D電腦動畫,根本就不需要代工廠。米老鼠、唐老鴨或是白雪公主曾經處處可見臺灣人的筆跡,史瑞克、超人特攻隊、或是海底總動員我們除了花錢買票,扯不上一點關係。

HP、IBM、Dell、Apple和臺灣的鴻海、仁寶、廣達、緯創或是華碩之間的關係,三不五時或許會重新洗牌,或許會有新的排列組合,但是你很難想像兩者之間會沒有關係。Google、Yahoo、Amazon或是eBay這一組可就不同了,除了有些會在臺灣成立分公司、經營臺灣市場以外,在生產面,我們很難和他們發生什麼關係。

我們很會扮演下線的角色,因為我們擅長把同樣的東西,用更便宜、更快速、更有彈性的方式生產出來。過去先進國的宿命是,你在創新上越成功,生活水平便越高,你要自己來製造這些產品便越困難,所以得不斷開發新的技術與產品;過去臺灣的宿命是,我們承接美日的訂單越成功,生活水平便越高,後進國要取代我們便越容易,所以得指望先進國不斷有新的產品與技術開發出來。

這樣的結構維持了數十年的時間,以致於我們漸漸視為常態,視為理所當然。過去幾年即使我們有些不安與擔心,擔心的多半也都是諸如中國這樣的後進國開始要威脅或取代我們的位置。

我們很少憂心,知識產業或是網路產業,壓根就不需要下線。原因也是很清楚的:這些產業,研發就是一切,沒有製造的需求,也就沒有生產成本太高,需要移轉生產基地的問題:這些產業,次級或是過時的技術只有被淘汰的份,不能用來生產價格較低的次級商品;這些產業,先天穿透國界的能力就很強,額外的全球運籌能力加分效果並不大。

所以Yahoo已經十年了,我們到現在也還不能和它「接軌」;eBay一直都有擴張海外市場的動作,但是它不假外援,自己購併即可。從臺灣企業的角度來看,這也意味著上游的供輸斷了線。或許我們還得慶幸所謂的知識經濟或是網路經濟,沒有像先前的預言家所說的那樣全面、那樣成功,硬體的生產與製作依舊是支撐當代經濟的中流砥柱,要不然我們對經濟前景的茫然與頓失依靠之感,恐怕還不只是目前的景況。

我們的出路,最佳的選擇當然是我們自己來扮演上線的角色。但是此路之艱辛,不是三言兩語可以道盡的。另外一種可能,或許可以觀察PChome Online的網路電話的發展。PChome Online試圖要用臺灣既有的硬體製造優勢,「接軌」一個原本應該是沒有下線的網路電話Skype。

如果PChome Online的網路電話能成功(能跨出臺灣),似乎證明原來的「全球分工體系」還是管用的,要不然我們就不得不承認,這世界終究是有所不同了。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