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俊瑩iThome電腦報技術主筆
數字能否引發我們的感覺,在於我們對於這個數字背後的意義有多少的了解。我們常常把入行就當成專業,卻沒有注意到專業人員必須要具備的,對於自己專長的領域各種標準的理解有多少?即使是農夫,也是一種專業,因為要知道什麼時間開始插秧,秧苗相隔多遠才合理?秧苗要插多深?要多久插完多大的面積……從事研發的我們更不例外,任何事情只要行之久遠一定有標準或慣例,這些是專業的基礎,也是成為專家的門檻。不只是如此,對於自我的能耐也要有一定的量化,才能計算出專案的時間,案子的速度等等。但是我們真的有利用到這些數字嗎?是一直都以直覺來判斷?還是從來就不相信自己身邊的這些數字?
每天看到的報表,對於上面的數字總該有「合理」與「不對勁」這樣的反應吧?如果沒有,就表示我們看不懂;既然看不懂,一則可以請製作這個報表的人別做了,因為浪費時間,另外則要請製作這個報表的人再加一點功夫,多設計一些看得懂的報表。說「數字是國王的新衣」一點也不為過,因為很多人看不懂也不敢說,企業裡大量流動著無意義的數字,於是有些人得了「報表痲痺症」還有「蓋章手腕炎」,直到有一天爆發出問題時,大家才知道原來當時那個數字是不正確的。不管專業是來自於教育還是經驗,既然稱為專業,對於這個領域的量化結果標準就應該有一定程度的理解,或者感覺有時無法立刻判斷對錯,但應該要能知道追查的方向。如果不知道,還是必須要有指出國王沒穿衣服的勇氣,提出來讓各單位去思考這樣的數字是否合理?判斷的標準是什麼?
越是能理解身邊的數字,對於自己所進行的任務越能勝任愉快。在職場上我們都看過把事情弄得一團糟的員工,或者是似懂非懂提供假知識的工程人員,原因都在於忽略了透過實驗來驗證數字的過程,或者害怕去理解這些值,以為略過就沒事。理解數字並不是很難的事情,最簡單的就是問,問到了或者問不到都要去查,最後自己做個實驗或者比對幾份資料驗證自己的想法,就能化繁為簡。不管我們看任何成功的企業家故事,我相信有很大的一部分提到成功的人對於數字很敏感(請注意不是數學),他們能將觀念與經驗融合在數字的表現與感受上,因此能看到比一般人更多的訊息。成功的人可以在短時間內做出正確的判斷,憑藉的就是將數字與經驗融合成為觀念,以觀念為準則就能馬上產生正確的資訊。我相信很多人也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做出判斷,但是這些判斷自己都沒有把握,有時候正確率還低於擲骰子,只要一個判斷錯誤,就可能導致滿盤皆輸。所以說對於數字的敏感度並非天生,而需要後天自我的鍛鍊與要求,其實就是讓自己習慣將週遭的事物量化,透過經驗的累積加以驗證改進的結果。
成本的降低,需要對整個研發與生產體制上所有細節數字有充足的了解,才知道哪個地方有空間。數字並不是告訴我們結果,而是告訴我們資訊與方向,讓我們知道接下來幾步要怎樣走,現在的方向要做多少的修正。如果我們能理解某一項資源的備妥時間,就可以預先準備好下一步要運用的資源爭取時間成本,這就是競爭速度的差異。整理統計與分析數字看起來會浪費短暫的時間,但是卻可以增加長遠的速度。
報紙上說臺灣人是世界上加班最多的,這個數字的背後,是否代表著一個危機,因為我們仍然用人力來解決問題,不停地做做做而沒有訓練邊走邊想,隨時思考的習慣。是否我們習慣於默認週遭的數字而從不質疑他們的正確性,因而每次都繞遠路?還是我們每個人有自己的一套,從不按照數字統計累積的結果建立統一的標準,於是不停重複犯錯造成每天加班?還是我們習慣於做中學,而忽略了停下腳步整理咀嚼之前的經驗?如果加班時間最多,但是經濟成長率又沒有改善,這是否代表著臺灣的企業都在做很多沒有效率的事情?一個觀念的改變,可以開創出很多條效率的捷徑,但是觀念的改變必須要有數字與經驗的驗證與支持。只要願意開始重視數字的涵義,就一定會產生正面的效率,進而做出正確的決定。
熱門新聞
2025-01-15
2025-01-13
2025-01-14
2025-01-14
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