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明悅智全球顧問公司董事長
臺灣金融產業在過去3年之間,歷經了前所未有的購併和重組,使得許多金融機構的人員、組織都產生了巨大的變化,資訊系統也隨著必須加以整合或更換。在我的觀察,合併之後的公司,在資訊系統的整合上,面臨了很大的挑戰,很多銀行不論是與另一家銀行合併,或者買下了一家證券公司,原來都期望能做到交叉銷售擴大業務,但是等到合併之後,發現不只是技術上整合的困難度高,又牽涉到消費者隱私權,以及不同系統間的差異。
金控的有效整合,不僅對金控公司有利,資料運用得當的話,一般顧客也會很期待。我個人的親身經驗是,銀行若沒有妥善整合自己的資料庫,有時候就會產生令人啼笑皆非的事。
我有一張已經用了20多年的信用卡,由於更換工作,忘了去更改住址,帳單收到時已經比較晚了,打來催收帳款的小姐態度又讓我蠻生氣的,我明顯感受到她無法知道我是長久而且是使用金額很高的顧客,如果她知道這些資訊,或許她不會用這樣的態度來處理,而且那次的應繳金額也只有3000多元,似乎也不需要這麼不近人情。
事後,我隨即就停用那張信用卡,雖然沒有退回,但從此也不會再用那張卡消費,反正現在一般人手上都有多張信用卡。
問過身邊一些朋友,他們多多少少也有類似的遭遇,銀行為了催收這筆因為顧客疏忽而遲繳的帳款,而損失一個20多年來從來沒有不繳款紀錄的顧客,其實是得不償失。從這個角度看來,金融機構對於顧客的各種消費紀錄及信用等資訊,是應該要整合才對的。
我也問過一些銀行擔任資訊主管的朋友,他們都很支持必須整合的趨勢,只不過,他們現在也面臨難解的習題,大多都是因為公司合併後,往往牽涉到哪一邊的人作主的政治問題,因此整合的進展非常緩慢。我認為,金融機構若不能在這一波整併中,趁機調整為以顧客為導向的經營模式,將會成為未來的失敗者。
特別是顧客的資料庫,越來越顯得重要。金融機構合併,在綜效上應該有一個指標很容易衡量,就是平均一個顧客所使用該金融機構的服務,是不是有明顯地增加。因為合併以後服務、產品項目變多,理論上應該有很多交叉銷售,但是由於後臺的營運還沒有做良好的整合,所以好多合併後的機構還是各做各的,幾乎沒有交集,他們的顧客資料庫也還沒有有效的整合。
在技術的層次方面,我回憶在1990~1992年那3年間,日本的金融機構也是發生大規模的整併,在那時就很多銀行放棄專屬系統,而改採開放系統,開放系統的好處,不但價格便宜,而且必要連結的時候,也比專屬系統容易,所以銀行的資訊系統整合,應該要採用開放的觀念,開放的系統一般是指,軟體可以有相容性,資料可以有互換性,以及容易達到互相操作的原則。
經過這些年來網際網路的發展,一般認為,企業可以內部建立內部區域網路,並且用web base的架構,建構內部的系統,這樣即使採用不同品牌的硬體,和不同品牌的資料庫,整合起來也相對地容易,資料庫若需要全集團來共同使用,則可以建立一個資料倉儲,使得所有的重要資料都集中在一個系統裡,只要有web service的服務功能,任何操作的系統,都很容易來擷取資料倉儲的資料。
不同系統的電腦整合成一個全集團的網路,雖然困難,但絕非不可能的事情,資訊長或者資訊最高主管,應該有足夠的領導能力,推動集團進行架構性的更換,為了長期的競爭力,分年投資,早日達到資訊系統的整合,應該是金融機構重要的經營策略。口述⊙黃河明整理⊙何玉美
熱門新聞
2025-01-15
2025-01-13
2025-01-14
2025-01-14
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