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IT整合需求始於1980年代,首先來自於企業將主機系統轉換成主從架構系統;之後利用ERP建立企業骨幹資訊系統時,也有IT整合的需求。

面對整合IT系統,企業迫切需要一種方法,讓他們少寫程式,且無須花費巨大的費用,就可以整合各種新舊系統。以往多半採取點對點整合方法,但往往無法滿足企業的需求,並導致整合成本過高與整體效率過低的現象。

Standish Group的研究報告顯示,1989年北美地區,以傳統方法整合系統的專案,有31%執行到一半時就被取消;有51%的專案因整合的瑕疵仍無法有效結案;只有16 %的整合專案成功。

鑒於傳統點對點整合方案無法有效提升系統與流程的整合品質與效率,企業自然會企求軟體市場上能出現新的整合策略與技術工具,以提牛整合品質與效率。「系統整合」並不是新的議題,然而資訊科技的不斷演進,也讓「整合策略」可以突破技術的限制。

企業既置身於電子商務時代,應跳脫以往所採用傳統的點對點整合方法,改採集中式的整合平臺,將過去隨機性、不一致的應用程式整合模式汰換,避免使用傳統整合方法所導致之基礎資訊軟體資源與資料大量重複的情況,以提昇企業內、外部應用系統整合的整體效率。為此,市場上紛紛推出了企業應用程式整合工具(Enterprise Application Integration Tools),以幫助企業快速整合應用程式。

以整合層級分類

從整合的層級與對象來看,EAI可以由上而下分成5層:商業流程整合、應用系統整合、資料整合、資料格式協定整合、平臺整合。

商業流程整合:這是最高階的企業整合模式,整合的標的是以商業流程為單位,所內含的各個工作任務、所涉及的資訊和功能系統。也因為與商務流程有關,利害關係人的參與程度與反應是整合成敗的關鍵。

應用系統整合:在不同應用系統間達到接近即時的資料或功能分享。這在導入或建設CRM系統,尤其是銷售自動化和售後服務時最常見,因為必須和企業的後台系統進行整合。

資料整合:要成功地進行應用系統整合和商業流程整合,資料整合是基礎。資料必須經過整理、分類、與定義格式規範的統一,才能在各系統間進行分享與配送。

資料格式協定整合:要做好資料整合,首先要協商、制定出資料格式的標準協定,並為所有利害關係人所共同認可。為因應利害關係人圈子的可能擴大,像供應鏈上下游和價值鏈裡的其他協力廠商、組織,最好是能採取既有的業界標準,或標準技術,像是COM+/DCOM、CORBA、EDI、Java RMI,和XML。

平臺整合:所指的是軟硬體、網通技術層次的整合。企業裡研產銷等部份所使用的網通和軟硬體系統多有不同,如何在異質系統、通訊環境雜處的環境中實現安全與高效能的通訊、資料傳遞,是平台整合的挑戰。

要進行企業IT整合,必須先檢視自己企業內部已經達到哪個層級的整合,然後再決定下一步要怎麼做。不過我們必須認知到一點:企業IT整合不能用跳級的方式進行,每多跳一級,中間跳過階段的議題照樣會出現,而且還讓整合過程更紊亂,徒然增加商業、技術和財務的風險。

技術觀點分類

企業IT整合技術的內涵,包含了:資料傳輸(Data Transport)技術、資料轉換(Data Transformation)技術、介面整合(Integration Interfaces)技術、商業流程支援(Business Process Support)技術、附加的服務與工具(Additional Services and Tools)技術等五大項目。其中,資料傳輸功能為企業IT整合技術的基礎,這也正是為何許多訊息中介軟體廠商可以進軍企業IT整合市場的關鍵因素。

因此,我們可以依據資料傳輸技術,將企業IT整合技術畫分為非同步定期、非同步經常性和同步立即等三類。

SOA、ESB和Data Exchange Center

在此,我們來談談最新出現的企業IT整合技術和觀念:SOA、ESB、和Data Exchange Center。

ESB(Enterprise Service Bus)是一種在各種應用間作為訊息傳遞的管道,配合Web services及其他整合技術,可在企業需要時,「引發」(trigger)一連串的事件,將軟體元件整合起來藉以「兜」成一項服務,加快服務上線的時程。ESB是構成SOA的核心要件,一般都是以訊息中介技術構建的。

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是一種針對企業內應用程式的設計、開發、佈建、管理所提出的遵循典範,名詞源於Gartner顧問公司的包裝,但是在XML、Web Services還沒被提出的多年前,許多資訊部門便已成功建立與運行SOA環境,並且有許多產品能支援SOA的建立、運行,特別是在「交易處理監督程式」(TPMs,Transaction Processing Monitors,)方面即有IBM的CICS(用於大型主機)、BEA的TUXEDO(用於開放系統)等。

SOA的要義是,在標準化的中介軟體上,透過功能元件化,讓企業為某些服務撰寫新系統時,不用全部重新打造,而是取用原有的功能元件加以組合。SOA的組成,除了用ESB作為各服務間訊息傳遞的管道外,也包括了各式各樣的服務介面規範(Web Service)、封套元件(wrapper,用來封裝既有系統,往往需要量身訂做)、服務定址機制、服務繞徑機制等元素。

由以上的描述,我們可以發現,導入SOA絕對不會是一個小工程,需要付出相當程度的代價,業主、實作廠商和外部顧問三方必須在組織、資訊人員作業模式等方面作好前置準備才行。

至於Data Exchange Center(DEC),著眼的是在於資料整合層次,提供企業資料整合的平台機制。DEC所做的是資料的即時交換,主要是與資料庫連結互動,與應用系統程式無關,不需要將應用程式重新封裝,所需要的是針對所要交換資料的格式轉譯和資料來源、接收端進行設定。當然在考量到日後企業需求會朝商業流程整合發展下,DEC也需要有進一步演化升級的彈性和能力。換言之,理想的DEC也必須是以訊息中介技術作為基礎的,同時要反映集中管控的需求,DEC往往會呈現「Hub and Spoke」的架構。

《作者簡介》陳俊霖

艾揚科技科技長,交通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博士。曾任職於泰儀資訊公司研發部經理、交大資工系計算機中心專任助教等職,專精於網路通訊協定與軟體開發、金融即時資訊處理、影像處理與文件辨識技術。曾開發login、rshd、rlogind、telnetd及tcp wrapper程式,帶領開發股市即時揭示系統、即時訊息中介軟體iPush Server,並擁有該軟體核心技術專利。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