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俊瑩/iThome電腦報技術主筆
最近遭到一些老前輩的質疑,原因在於台商企業之所以存活並且能夠蒸蒸日上,大家都認為是因為有「彈性」。但是老前輩普遍都感受到年輕一代的工程人員,往往要求公司要有制度,明訂章程,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都要有個規範。
大部分的企業因此發現,彈性與制度有些時候不容易並存,基於效率的考量,體制外的團隊,特別助理等等職位因應而生,卻也同時產生了管理與實際運作的困擾,甚至內部鬥爭。不過當話題談論到接班人以及海外投資的時候,老前輩又往往嘆息,如果自己不抓這麼緊,這個企業可能就分崩離析了……言下之意似乎又應該有個制度,建立強而有力且一心為公的經營階層才對。這些看似矛盾的現象普遍存在台商企業中,表面上ISO跑的很好,私底下一切都只有老董說了才算數,因為需要彈性,效率還有忠誠度。
曾經有一個學者認為,諸葛亮是最差的管理示範,因為大事小事都他說了算,人才沒有機會與犯錯的空間,也沒有被信任與授權的感覺,個人很強,但是整個系統很弱,在諸葛亮離開的時候,系統很快就崩潰了。
小公司之所以能夠有高度的成長,就是因為有能力很強的幾個領導班子在驅動,但是人的能力再強,也有他的限度在,如何將這些人的能力留在公司,就成為很重要的事情。所以我們在談建立制度,形成系統的時候,應該不能只是武斷認為制度就代表著官僚文化與公文流程,而應該加入所謂的知識管理。
官僚架構與公文流程有其必要之惡,因為很多事情需要層層授權進行處理,要加速這部份的彈性,只有投資更多IT建設,以解決效率不彰,反應遲緩等詬病。因此這部份個人認為是技術可解決的問題,只是企業願意導入多少技術來改善而已。但是知識管理的部份,很多企業都做了,可惜都沒有發揮預期效果……因為大多數都選擇建立一個技術資料庫,讓知識累積成為龐大的知識海:所以困難就在於,如何從知識海裡面找答案呢?IT人員告訴我們,要使用資料採礦與高速搜尋技術,但這並不方便也不直接,久而久之知識海就算資源豐沛,也沒有人去用了。
知識系統的建立,既然目標在於將很強的人的能力留下來,那麼「解鈴仍需繫鈴人」,首要的條件是要由這個人來建立,或者找人幫這個人建立。其次,既然要讓知識系統順利運作,就需要簡單兩三頁就好,融入習慣,太麻煩的事情即使很有用,員工還是會敬而遠之。這部份目前唯一的作法就是寫成SOP準則。而企業需要的彈性,就可以從組合與整合這些已經建立的SOP來獲得。換個角度想,我們無法預期同仁的能力,但可以透過SOP的落實與訓練,了解到至少同仁已經具備確實執行哪些事情的能力,這種沒有模糊地帶的方式,對於調兵遣將更有幫助。並不只是執行面能夠建立,工作態度也可以用最簡單也最狗腿的SOP來灌輸,就是所謂的「語錄」。蒐集容易,只要記錄經營階層的諍言即可,對內的教育訓練也很簡單,張貼或者內部上課就可以達成。
純粹的官僚組織並不一定不好,只要系統運作良好,經營者能掌握到系統運作的節奏,並且能給定明確的目標與段落,官僚組織在面對長期經營策略上可能更好用,可以讓企業的攻勢綿延一波又一波,布局整合一輪又一輪。透過個人能力經營的公司,固然可以享受到發號施令並且預期有迅速反應的快感,但卻很容易造成思慮不周所產生的多餘浪費與虛功,也就因此常常要用「溜冰政策」(一下往左一下往右)來彌補,久而久之很容易產生「經營疲倦」(越做越累)的問題。
公司越來越大,面對急速擴張的時候,如果沒準備好夠強的系統SOP,就會面臨經營的挫折。換個角度說,企業的擴張受到人才的密度與張力而決定,如何能確保人才是個「可用之才」,不是單純用面談,聽其言觀其行,路遙知馬力等等古老的方法。應該是拿強將的SOP或語錄,來建立人才的態度以及執行的能力,提升他們的能力層級同時也提高企業的將才密度。兵多將廣之後,就不愁開疆拓土以及世代傳承的問題了。
熱門新聞
2025-01-15
2025-01-13
2025-01-14
2025-01-14
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