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俊瑩/iThome電腦報技術主筆
綜合了許多企業家的演講,我們逐漸發現到大家心目中勾勒出的臺灣未來,跟新加坡或香港有點類似。

由於國際環境的演變,大多數業界人士都知道,成本導向的產品在臺灣生產的話,並沒有長遠的競爭力;大家也都知道要走差異化,但是差異化的代價就是極大的風險。我們見過很多廠商試圖銷售自訂規格的產品,也見過很多廠商想要把新的點子傳播出去,這些都遇到了很大的障礙,事實上有非常大比率的公司在這個過程中燒光了資金結束營業。

過去的商業模式,都是以「做產品」為導向,比較少人去思考:什麼樣的產品會賣錢?在臺灣一致想要提高競爭力,設立研發中心……的聲浪中,我們希望提出一個觀點:MQ(M代表Money)大於一切。講簡單一些,就是知道哪個地方可以賺錢,用較少的力氣可以賺到錢,以及建立長遠獲利模式的能力。

研發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做出賺錢的東西,掌握到關鍵性技術,建立起門檻。但是研發如果沒有獲利模式的引導,這個研發單位就是所謂的「黃埔軍校」,訓練很多革命軍,同時也訓練很多自己的對手——共產黨。當前的研發都重視關鍵性技術,但很少人從錢的角度來看關鍵性門檻,因為我們習慣性認為技術=門檻。仔細想想,這個等號是不是畫太快了,導致裡面的利益我們看都沒看到?結合服務在產品裡面,是一種門檻,但不一定需要太複雜的技術;整合當前的零星產品創造客戶的價值,是一種門檻;跨領域的商業模式(例如結合網站行銷)的產品,也是一種門檻。

如果我們仍認為,所有事情都要自己來完成,確實這樣的動作需要很大的成本與技術人員,在這樣的觀念之下,老闆們聽都不想聽,或者做到一半就失敗。臺灣目前有一個有趣的現象,遍地都是資源,如果你能開出規格,就一定能找到願意跟你配合的廠商。所以其實缺的是題材,還有建立具有門檻的商業模式。題材與具有門檻的商業模式,就需要MQ的發揮,對於錢的嗅覺。先不要急著下去做,想清楚錢在哪裡,臺語說:人兩腳,錢四腳,追不到;怎樣結合資源,布局,用較小的力氣把錢網住,就是MQ。

我們都自豪地認為臺灣商人很有彈性,但是各位是否發現到,臺灣的彈性=扭曲。拖延供應商的貨款叫做利潤,與子公司之間作帳叫做績效,搬去大陸叫作成本,只看營收不管利潤叫做賺錢,一窩蜂跟進叫作創新,殺價競爭叫作經營,壓榨員工叫作領導……。這些並沒有好與壞,純粹是受的了與受不了的問題。

有一個國內著名企業的老闆曾經問過一句話:臺灣人怎樣才能像猶太人?這之間的差異在於,臺灣人賺的是辛苦錢,猶太人賺的是聰明錢;我們在想的是怎樣還可以降低5塊錢成本,猶太人在想的是怎樣還能多賺5塊錢。因為我們太會做(大量生產)了,什麼都做的出來,所以我們失去了思考的時間與與能力,把所有的精神放在降低價格,因為這件事情很傷腦筋也很耗力氣,久而久之,我們的直覺認定只有成本才是門檻。現在我們發現,「做」其實很消耗成本的時候,才會刺激大腦去思考,有沒有少做就可以獲利的模式?聆聽市場與客戶的需求,分析出其中哪些地方有利潤的存在,公司規模大小並不重要,能從規格,服務,需求等各方面卡住門檻才有意義,技術的領先與成本的降低要先當成是附加價值,或者是下一步狙擊追兵的秘密武器。

老前輩說:由於我們沒有貼近市場,所以沒辦法感受到「錢」在哪裡。其實應該是我們沒有破釜沉舟的心理準備,新加坡與香港更沒有接近市場,但他們有的準備是隨時與市場同在。在技術上我們會想盡各種辦法來解決問題,現在必須要把這種耐心與巧思放在產品的設計上,銷售模式的設計上,整個服務網的設計上,創造出產品的黏性。有一個老闆常常說,他最欣賞的就是ATM(自動提款機)的賺錢模式,雖然只收幾塊錢的手續費,但是這種Silence Commerce卻是最高竿的賺錢模式,不知不覺積少成多。做ATM機器的公司可能可以賺到錢,但是賺錢的輕鬆程度可能不及這臺ATM所屬銀行來的容易吧?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