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期,我們分析了目前企業IT環境面臨的窘境,包括未經善加利用的系統資源、混亂的異質平臺等等,當時也提到了唯一解決之道就是「整合」。至於該如何整合,也提到一個相當有趣的名詞:虛擬化。也許讀者對這個詞並不陌生,不過真的要說出個所以然,可能不是那麼容易。以下就筆者的觀察與研究,嘗試為各位說明「虛擬化」的來頭。

虛擬化就是將資源邏輯化
根據市調公司Illuminata的Jonathan Eunice為虛擬化所下的定義:虛擬化是個過程(Process),使得所有使用者及應用程式在看待運算資源的時候,形同一種邏輯上的整體資源池(Pool),而非零零碎碎實體資源,為使用者提供一個較為簡潔、整體的邏輯視野,能容易地使用被分配的運算能力、儲存容量等資源。

虛擬化的概念源自於IBM的大型主機系統,當時可以在一臺系統上執行兩套作業系統,也就是一臺實體的機器透過一套「虛擬機器(Virtual Machine)」作業軟體將之邏輯切分為兩臺之用,可各自獨力執行不同的作業軟體與應用程式,此即虛擬化最初始的概念。不過,虛擬機器作業系統終究只是一套軟體,切分愈多的作業系統,就會造成系統超載(Overhead),系統效能表現的提升有限。所以後來演化為韌體的Hypervisor,提供專職的處理器負責虛擬化功能的表現,也解決了軟體執行虛擬化功能,卻造成系統超載的缺點,使用者只要在系統直接安裝Hypervisor韌體,一旦系統開始運作即能執行虛擬化的功能。

繼邏輯化分割(Logical Partition,LPAR)資源之後,為了讓資源分配更具彈性,演變而為動態的邏輯分割(Dynamic LPAR,DLPAR),亦即可以動態地改變資源分配的大小。在DLPAR之後,接下來面臨的思維則是:「一顆處理器是否可以模擬成多顆處理器?」以目前IBM的微分割(Micro-partition)技術而言,可以做到將一顆實體的處理器切分為10顆邏輯的處理器,也就是同時可以執行10套作業系統。

虛擬化的另一個思考角度是:將多個實體系統整合為一個邏輯的系統。這個概念源自超級電腦的叢集(Clustering),一臺擁有上千顆處理器的超級電腦,原本每顆處理器分別執行不同的作業系統,演變至今則希望能將不同的叢集整合在一起,以充分利用系統資源,也就是所謂的網格運算(Grid Computing),因此,網格運算也是虛擬化的一部分。

虛擬化幫你看緊荷包
前面所述,將一套實體系統邏輯切分為多套系統,或將多個實體系統整合為一個邏輯的系統,是虛擬化的兩大發展方向,然而要如何才能達到讓使用者可容易使用邏輯分配的資源呢?我認為必須兼備虛擬化資源、虛擬化管理及虛擬化存取的一整套流程,才能達到此境界。以IBM是虛擬化引擎平臺(Virtualization Engine Platform)概念為例,它的最終目的是讓所有系統資源都能「自動化」、「最佳化」及「簡化」。再以IBM System p5為例,將6顆處理器切分為7個邏輯分割系統,更由專職的I/O Server Partition分配I/O、Networking、Memory等資源給每一套邏輯分割系統。因此,所有的系統資源不但被整合起來彼此共享,還可以視公司政策動態地彈性調整資源分配大小,以期資源使用率及分配率都能達到最高。

更進一步來說,虛擬化實際對企業帶來的效益可歸納為以下3點:
1.降低成本
原本企業需要購買5套系統,然而透過虛擬化功能,只要購買一套系統就能達到相同的效果,而且能夠讓系統資源使用率達到最高。

2.加快企業營運的反應速度
當客戶要求或任何緊急業務同時出現,系統作業無須等待即可立即彈性分配資源,以應付大量作業需求,提高營運效能。

3.簡化企業IT環境的架構
企業毋須投資大量的人力成本管理IT系統。企業營運的目標主要由企業經營政策來驅動,企業應該花費大量的時間與人力制訂經營政策,以期達成營運目標,而不是耗費成本在管理機器。

虛擬化讓IT系統更簡單化、更自動化及最佳化,因此也節省企業的時間與人力成本。其中一個具體案例是美商加州銀行以16臺Power5處理器為基礎的伺服器,取代既有的91臺老舊伺服器,節省43%的建坪數、46%的電力及63%的舊機器維護成本。

同質平臺優先整合
由於企業IT環境充斥繁雜的系統,需要一個簡單的方法來管理,因此利用虛擬化整合異質平臺的想法因應而生。然而,建議欲一探究竟的讀者切勿躁進,宜以同質(Homogenous)的資源優先虛擬化,如針對Unix系統的資源進行整合;再者是對相同網路環境內、不同系統的資源進行虛擬化,如整合Unix與Windows的系統資源;第三則是進行不同區域的系統資源整合,如分公司之間、跨國據點等等,最後進一步與客戶、合作夥伴的系統資源整合。

雖然虛擬化功能可將所有零碎的資源整合成一個大資源,不過仍須仰賴全方位設計(Holistic Design)。這意味著,不但得注意每個電晶體的個別因素,還須注意嵌入電路及各元件之間的溝通問題,到了整合的階段,包括電路如何組合至晶片架構中、組裝及如何與系統軟體互動等等,諸如此類都需要特殊技術,唯有建立一個健康的基礎架構才得以解決。

此外,採用開放(Open)介面與標準系統,並促使更多的合作夥伴加入開放式標準的架構,亦是導入者需注意的要件之一,因為,要達到整合異質平臺的前提,就是系統必須是「開放式」的規格。正因異質平臺整合的困難度在於彼此的語言無法溝通,如果業界能支持標準規格的開發,對於系統的整合、資源的分享將有莫大幫助。

虛擬化終將成為合體金剛
虛擬化的兩大方向:將一套實體系統邏輯切分為多套系統,或將多個實體系統整合為一個邏輯的系統,兩者目前雖仍處分流狀態,不過終將整合為一,稱為邏輯化資源(Logical Resources),也就是多系統的虛擬化(Multi-system Virtualization),亦即將不同廠商的設備統統整合在一起,以期整合所有企業內外部資訊,包括與合作夥伴、客戶之間,輔以搭配商業流程的合作模式,讓所有資源可在第一時間立即被分享及利用,進而達到集成創新的新境界。最後,筆者仍要提醒讀者,一個理想的虛擬化系統,必須是把多個系統簡化成雙系統,以期在追求簡化、彈性化系統,以利系統資源的分享與利用之餘,還能維持高可用度、擴充性的好處。

再好的系統都有損毀的可能,因此建議企業的IT基礎架構能同時建置兩套系統,一套執行關鍵工作,另一套則用以備援。當系統已達充分使用率時,筆者不建議升級舊系統,因為維護舊機器的成本並不划算,不如汰換成一臺更大的新系統,而剩下的另一臺舊系統則轉為備援之用。日後面臨升級時,一律都以汰換最舊的機器為原則,如此用戶也能永享最新科技以及最好的效能表現,更重要的是,還能節省一筆可觀的成本。

作者簡介/陳俊傑
臺灣IBM系統暨科技事業處資深資訊工程顧問,負責企業系統評估及規畫,臺大土木工程結構分析組碩士,曾任IBM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pecialist及系統工程師。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