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到企業IT環境正面臨前所未見的混亂狀況,不過最終還是拜科技進步所賜,出現了一種神奇的魔法—虛擬化技術,來完成IT環境大一統的事業。繼上一期詳細破解虛擬化的戲法,印證了俗話所說的:「江湖一點訣,說破不值錢。」相信讀者也已經練好功,準備開戰了。緊接著,筆者將以輔導企業建置IT環境的實戰經驗,與讀者分享實際的四大作戰兵法。
IT人員的煩惱
回顧以往IT管理人員所扮演的角色,從最早的大型主機時代,整個IT大環境因為IT設備供應商少,技術相當單純,當時的IT管理人員只要選定一個廠商的設備,就可以著手3~5年的計畫,規畫這段期間企業的營運策略、業務如何成長、IT環境如何架構等等事宜。不過畢竟大型主機的價格仍是「高不可攀」。
而現今進入開放式系統環境時期,企業追求的卻是高效能且成本合理的設備。目前電腦系統約每3年會屆臨一個生命周期,不過隨著技術的進步快速,系統的生命周期會愈來愈短,因此IT人員在採購新年度設備時,通常不敢一次買足或多添購預備設備,而是到了新年度再採購最新技術的設備。久而久之,即形成IT「孤島」,亦即從伺服器端的儲存系統、資料庫、ERP等應用程式至終端使用者的前端設備全部買一套,一旦出現其他的應用服務,就再另購一套系統,因此所有系統設備都是各自成套獨立。
但是你會問,為什麼IT人員不以企業現有的系統執行更多的應用程式?這牽涉採購者的心態。由於近10年來硬體成本愈來愈便宜,企業投資在硬體的成本已從原先超過60%的比率降至30%,IT人員反而不是以擴充既有硬體設備為考量,因為擴充之後的舊設備,效能並不如新設備的表現。因此企業選擇不斷購買新的獨立硬體設備,在硬體設備越趨「孤立」的情況下,資源無法整合與分享的情況越嚴重。
四大兵法開展IT整合之路
在協助企業整合系統的過程中,筆者歸納4個環節來討論。首先是伺服器的整合,不同的作業系統在整合時面臨程式轉換的困難,例如某些以專屬子程式(subroutine)寫成的部分,會造成程式轉換間必須克服的鴻溝。IBM去年組織的一支種子部隊,就是專門協助企業將Solaris轉換至Linux平臺。
儲存系統整合的複雜度也很高。由於傳統的儲存系統背後各自連接至不同的伺服器,並且建立一或多個檔案系統,而檔案系統之間無法整合或分享資源,因此虛擬化的目的在於破除檔案系統之間的圍牆。以IBM的作法為例,透過SAN虛擬化儲存軟體SVC(SAN Volume Controller),將所有硬碟空間虛擬成一個大儲存池,再採用SFS(SAN File System)技術分別建立多個邏輯檔案系統,彈性分配硬碟空間資源。這樣的做法也省去複製硬碟資料所花的時間,尤其針對結構化的資料(如資料庫),可大幅省下資料匯出/匯入的時間,也避免必須中斷連線,再重新導向新硬碟的過程。
另外,筆者發現企業對資料生命周期管理概念(ILM)很有興趣。完整的ILM架構應包括線上儲存、近線儲存及離線儲存,線上儲存設備昂貴但存取速度快,近線儲存設備的價格低廉且容量大、存取速度中等,而離線儲存則基於資料備份需求有其必要的地位與價值。建議企業先完成資料的關聯性分析,再決定資料的歸屬,方能達成最適切的資料使用率。不過,目前實際部署完整ILM架構的企業仍是少數,多數企業還是採取線上儲存與近線儲存的兩段式作法,我認為這是臺灣企業用戶的消費習慣與採購邏輯使然,企業希望將預算用在刀口上,因此將預算的絕大部分比例投在最高階的線上儲存設備,以應付快速多變的業務需求,其餘預算則投資備份資料用的磁帶系統,足見ILM架構還需要一段教育時間。
最後,從簡化IT架構的角度思考資料回復(Data Recovery,DR)的意義,唯有簡化IT架構之後,DR才能游刃有餘,倘若企業的IT基礎架構還是處於各自獨立的狀態,每一套應用程式系統都得各自部署一套異地備援系統,DR也就越來越複雜,反之如果是簡化的IT架構,便可以輕易地規畫本地端系統的備援架構。
影響整合成效的因素
近年來金控銀行併購盛行,IT人員往往面臨如何整合不同系統資源的苦惱,其實最具彈性的方式就是直接把系統資源統統集合起來,再切分成獨立的系統給不同單位使用。以筆者曾輔導的一家知名金控銀行為例,該銀行擁有眾多分行,伺服器數量多,而且趨於分散,IT人力及IT資源的投資成本始終居高不下。在導入IT極簡化方案之後,將原有的數千臺伺服器進行適度的整合,統一集中系統資源,再以切分邏輯系統的方式,調配資源給各業務單位,方達成有效利用系統資源又能簡化管理的目的。同樣的整合效益發生在另一家製造業企業,該公司原本擁有180臺實體的Intel-based伺服器,經評估後,將其中160臺實體伺服器整合成14臺實體伺服器,再從14臺實體伺服器切分為138套邏輯系統,以TCO來看,該公司5年的成本回收約為5000萬元。
不論談IT重整或極簡化的概念,都是希望以當前最新的技術來改造既有的設備,其目的不外乎節省未來的投資成本和整體IT管理成本,以及當企業面臨新的業務需求時,IT設備能更彈性因應。
但是,我們仍不能忽略幾點現實面的問題,首先是企業是否願意配合專業的建議,從整體商業流程的角度進行相關業務的調整,一般而言,因為商業流程影響層次相當廣,企業在這方面通常不太願意配合,所以也許原本可以達到八成的整合度,往往因此而打折扣。
再者,許多企業礙於既有應用系統的程式碼已經消失,或者版本相異等問題,現階段不願再多做投資,如此也會降低簡化的效果,而針對現正執行中的某些版本,系統是否能與最新設備的作業系統相容,仍存有不確定性。諸如此類的問題,使得企業在重整IT架構時會出現適度的妥協,以避免「強迫」整合所造成的系統負荷超載,進而拖累效能表現。建議企業評估系統整合時應以同質性的系統資源為優先,其他異質系統如果太過老舊,自然也就沒有被整合的必要。從我們實際協助企業的經驗中發現,適度的妥協是有其必要性的。
以系統角度宏觀IT架構才是王道
根據IBM去年進行的Zodiac Workshop所得到的CIO回饋意見,普遍認為簡化IT架構符合他們的預期想法,只是從未有效率地執行。因此筆者針對CIO提出幾點建議:
首先當CIO在規畫IT架構時,宜以3~5年的整體系統需求為視野決定IT設備的採購,針對上述4個IT環節架構,觀察業界所能提供的支援程度如何,切勿浮濫地添購獨立式的設備。
第二是思索如何在原有環境融入新的設備,不要一味栽進異質系統整併之路,因為通常這類整併會帶來嚴重的系統負荷超載,系統效能表現不見得如預期好。
第三,宜以同質系統環境為優先整併對象,合併之後再思索如何簡化管理及資源分享。虛擬化技術已經愈來愈成熟,業界普遍也以虛擬化的角度解決系統整合問題,然而企業面臨的問題絕非僅止於單一環節,如能以「系統」的角度規畫IT架構,相信會更加得心應手。
作者/廖學國
臺灣IBM系統暨科技事業處業務專案經理,負責企業IT規畫與系統產品推廣,東海大學資訊系學士,曾任IBM業務專員,專注於IBM公眾事業處相關Unix主機銷售。
IT瘦身術連載系列
IT瘦身術(1) 不要讓IT設備成為你的負擔
IT瘦身術(2)虛擬化—不可思議的魔法
熱門新聞
2025-01-13
2025-01-15
2025-01-14
2025-01-14
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