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俊瑩/iThome電腦報技術主筆
最近不管走到哪裡,話題總都離不開明基在德國的一場豪賭。老實說,這印證著前幾天一個長輩才講過的事情:商場上沒有雪中送炭,只有落井下石與錦上添花。
仔細聽聽,明基這一攤,落井下石的人多,卻很少聽到有人正面肯定他們的勇氣與努力。
在臺灣,我們的內銷市場太小,講好聽一點,我們稱自己「Born Global」(天生就要發展全球化,這是政大老師發明的說法);講難聽一點,我們天生要在叢林裡面求生存。
「一棵大樹倒下,造就了許多小樹的成長。」
從這個方向想,任何因為開疆拓土失利而倒下的公司,它的影響力不會突然消失,只是用了比較高的學費,直接與間接地教育訓練公司的人才甚至整個社會。叢林之所以生生不息,是因為不停地有大樹倒下,讓有野心與企圖心的小樹得以有機會長高。我相信未來倒下的大樹只會多不會少,大家漸漸能擺脫少見多怪的心態,改成用更積極的方式來看其中是否有自己的機會存在?就像以前臺灣的企業沒有裁員過,一開始面對裁員的時候整個社會都難以接受,久而久之逐漸學會如何去處理,員工也開始理解經營的現實面,這樣的衝擊對於心靈鍛鍊而言,只有好沒有壞。
有人認為,企業因為要在叢林裡面生存,所以必須絕對獨裁。但也有人認為獨裁的結果有可能導致企業變成撞向冰山的鐵達尼號,無視於各種警訊執意向前造成災難。事實上,由於領導風格不同,因此獨裁的程度有所不同,不過能同意的是,民主或者共識決的公司不容易存活。
獨裁只能顯示決策有效率,從過去訪談的資料顯示,經營績效良好的企業,都會堅定地表示「紀律」(discipline)是最重要的關鍵。關於紀律,大多數人的聯想都集中在上班打卡、遲到罰錢;有一個蠻成功的長輩說了這樣一個故事,來解釋什麼才是重要的紀律:
有一天,一個國外的客戶打電話來公司,希望有人能幫他解決產品的問題。於是總機幫他轉給一個客服工程師,剛好這個客服工程師正在趕一篇報告,30分鐘之後老闆就要,當工程師接到電話,聽到客戶的要求時,發現這不是他的業管,他可以有幾種反應:
一、跟客戶說:「對不起,我現在很忙,請你1個小時之後打來,我再來處理。」
二、跟客戶說:「對不起,你找錯人了,我不負責這項業務,請總機重新轉。」
三、跟客戶說:「對不起,你找錯人了,我不負責這項業務,但是我可以幫你轉給負責的人。」於是把電話轉給了另外一個人,至於那個人有沒有在位置上、客戶的問題有沒有解決就不是他的事了。
四、跟客戶說:「對不起,你找錯人了,我不負責這項業務,但是我可以幫你找到人來解決,請你稍等。」於是他放下電話,去把相關的人找到這裡來聽電話,或者他跑去確認業管的人在座位上之後,再轉過去。
我們的員工會怎樣反應呢?如果紀律集中在個人的表現,那麼文化就會變成:我管好我自己的報告就好,否則會被老闆罵;反之,如果紀律集中在「客戶至上」而且真正落實的話,那麼員工就會知道該放下自己的事情,直到客戶的問題被解決為止。在當前,手上有訂單就是老大的狀況,客戶是絕對必須要被重視的,否則就算報告寫再好,客戶問題沒解決,出不了貨、賺不到錢,反而因小失大。
臺灣的產業,未來需要更多能開發客戶並且面對客戶的人才,雖然我們號稱外銷王國,但是很多訂單靠的都是老闆跟老外比手畫腳得到的,現在落井下石的人,很多都沒有真正體會到身為臺商,拎著一只皮箱遠渡重洋的辛苦,畢竟辦公室裡面是個花園,有下午茶與咖啡機,如果沒有親身經歷,誰能想像千里之外的商場如戰場呢?
從一個朋友任職的公司,得到很有趣的一項資料指出,現在我們所認為的草莓族,能夠承受國際客戶的壓力更甚於承受國內主管的壓力,因為參與國際業務的開展,比起在辦公室裡讓他們更感到有成就感與使命感。現在的叢林之所以感覺到殺戮,是因為客戶太少、餅太小;事實上我們應該鼓勵並且讚揚那些願意付出資源來開拓海外市場的公司,而且員工其實也很樂意參與國際業務,因為國際貿易真的是我們值得驕傲的一部分,並不只是現在,我相信50年之後應該仍然如此。既然如此,為何吝惜給予這些公司的高層掌聲呢?
「理想」在叢林的生存法則裡面,被看作是最致命的一件事。很多公司為了執行決策者的理想而出現了經營的困境,雖然執行理想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但是不管是公司的哪一個層級,都還是要回歸現實面時時提醒自己身在叢林之中,要怎樣達到理想,就要考慮自己有幾分實力。所以即使短時間內失敗了,只要能保全根本,就能夠一試再試直到成功為止。在叢林裡面,失敗的經驗比成功更可貴,更何況即使失敗了,公司只是用較高學費訓練人才,10年之後,這些人之中或許有人能實現當年的理想也說不定。
熱門新聞
2025-01-13
2025-01-15
2025-01-14
2025-01-14
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