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多年前建華銀行首先推出MMA的銀行存戶服務時,其他銀行根本來不及提供新進或相似的服務,建華銀行幾乎囊括整個服務市場。之後台灣大哥大利用其帳務系統的優勢,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取得民營電信的最大市場占有率。再舉更近期的例子,保險業推出投資型保單服務,每一個保險公司都試著克服平臺的限制,希望能夠盡早推出這項新服務。
試想,如果IT服務是未來競爭力核心的一部分,傳統的管理思維將使資訊部門淪為企業的競爭包袱。越來越多的資訊作業經由委外服務的方式執行,資訊部門如何能夠以服務水準的思維,建構資訊服務部門的價值?ITIL及ITSM會是一個非常好的起點。
ITIL是圖書館;ITSM是查驗表
根據ISO/IEC 20000 ITSM標準的說明:「ISO/IEC 20000定義IT服務提供者,對於提供服務時的最低可接受服務品質的需求。」另外,在《Introduction to ITIL》這本書中的一段描述:「ITSM的目的,在為企業各項客製化的IT服務作業,定義一套作業流程及支援架構;ITIL則是用來執行並滿足ITSM的一套系統化的最佳實作。」
由上面二段描述,可以看出ITSM及ITIL的根本差異—ITIL是收集來自於產業對於IT服務管理的最佳實作,而ITSM則定義IT服務提供者應滿足的最低服務品質要求。
ITIL如同其名稱,它是個圖書館,提供讀者豐富的參考資訊,在ITIL的書籍中,包含許多IT管理人員有興趣的方法,舉例來說,在ITIL的《Service Delivery》書中,對於服務水準管理的內容討論包含:
● 服務水準管理的介紹
● 服務水準管理作業流程
● 規畫服務水準管理
● 實施服務水準管理
● 持續改善服務水準管理
● 服務水準協議(SLA)的內容和主要的目標
在這套書中包含許多來自於不同產業實務經驗的集合,但如何使用這些資訊?什麼時候用?要靠讀者的經驗和能力。在ISO∕IEC 20000中則只定義服務水準管理的要求,包括:定義Service Level Management(SLM,服務水準管理)的要求為:
● 服務提供者必須要定義服務水準協議,並將SLAs文件化
● 服務水準協議必須要經過顧客同意
● 服務水準協議必須要放在變更管理程序下管制
● 服務水準應被監督,並針對服務水準提出執行報告
從二者內容描述的方向,可以理解ITSM和ITIL的差異。ITSM比較像一份查檢表,服務提供者可以參考ITSM的要求,按圖索驥,自ITIL的內容中擷取對組織有用的部分,改善IT服務的品質。
範圍既多且廣,應用不易
談到IT服務的品質,必須先定義IT服務管理的範疇,圖一是ITSM涵蓋的範圍,如同其他ISO的標準一般,主要包含二部分。一是標準的名詞定義和IT服務管理系統的Plan-Do-Check-Act管理系統循環架構及要求。二是標準的第5至10章,內容規範建立、修改、變更、發行服務的要求;支援這些服務所需要的事件、問題、顧客及供應商的管理。
|
圖一:ITSM像一份查驗表,定義IT服務提供者應滿足的最低服務品質要求。 |
當中最為關鍵的是對於SLA及對應服務容量和管理(Service Report)的要求。ISO∕IEC 20000國際標準的內容總共只有26頁,扣掉前言及附錄,剩下不到20頁,一般人根本看不懂到底在寫什麼,更不用說要導入ISO∕IEC 20000!
ITIL中典型的書籍包括規畫導入服務管理、服務交付、軟體資產管理、電信通訊電腦、ICT基礎設施管理、應用軟體管理及服務支援等,內容涵蓋圖二的各個實作領域。
|
圖二:ITIL是圖書館,收集來自於產業對於IT服務管理的最佳實作,提供豐富的參考資訊。 |
既然ITIL是一套最佳實作的書籍,討論的內容既多且廣,一般人不容易在短時間內讀完整套書,要融會貫通並使用在工作上,難度更高。
訓練及認證
ITSM及ITIL的認證機制也完全不同,ITSM既然是ISO國際標準,組織可以規畫導入ITSM,經由合格的主任稽核員驗證之後發給證書。
itSMF也授權講師講授ITSM顧問及稽核員的課程,通過考試的人員,可以由itSMF直接頒發證書,不過,前提是受訓學員必須要先通過ITIL Foundation的考試。
組織可以使用並導入ITIL,但ITIL不是標準,所以沒有辦法進行任何驗證,也因此導入ITIL時,只能由組織內部自行決定專案的啟動條件,及結束條件,否則專案將無法結案。
ITIL有三個針對個人的不同訓練課程及考試,包括ITIL Foundation、ITIL Practitioner及ITIL Manager,受訓人員必須先通過ITIL Foundation的考試,才能選擇其他二種認證之一或二者受訓考試。
傳統的分工,不再能滿足要求
要滿足使用者提出一項服務要求,IT服務提供者必須要整合不同部門的資源及作業程序,才能夠完成一項作業。傳統以組織功能部門分工的服務提供方式,將不再能夠滿足顧客對於服務品質的期望。
近來,政府正積極推動電子化政府,如何利用IT建構電子化政府服務平臺便是關鍵的成功因素,包括如何衡量民眾的滿意度?如何以最低的資訊預算提供最佳的資訊服務?如何妥善利用委外供應商的服務資源及能力,提供最好的IT服務品質?ITIL及ITSM也是非常有價值的參考資訊及標準。
不管二者間的差異為何,二者都共同關注「如何能夠經由系統化的活動,利用資訊科技及設施,提供符合顧客期望及組織營運需求的服務品質,使顧客能夠獲取所需的服務,IT服務提供者能夠提供有品質的服務。」在IT環境日益複雜的今天,如何能夠利用有限的人力,管理不斷提高的使用者期望和持續減少的資訊部門預算,是資訊部門以及廠商的挑戰。
ITIL及ITSM的發展過程 |
ITSM原本是一個由itSMF所制定的英國標準,標準編號為BS 15000,在2005年底通過ISO國際組織的審查,成為ISO國際標準的一部分,編號變更為ISO/IEC 20000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rvice Management,主要的內容和原本的BS 15000沒有太大的差異。
ITIL則早在1980年代開始,由英國OGC (Office of Government Commerce)和許多來自於產業的專家或是組織,將日常管理IT的實務作業的經驗,整理成為一套參考書籍。ITIL是一套建議的最佳實作,專注於流程和人員,所以,ITIL不是事先定義好的指導綱要。 |
《作者簡介》葉顯榮
現任臺灣應用軟件總經理,是SEI CMMI主任評鑑員及主導講師,也是itSMF ISO20000 ITSM 認證的顧問及授權的課程講師,同時也受過BS7799和ISO 27001 ISMS稽核員課程訓練。任職臺灣應用軟件前,負責協助印度TATA拓展在臺服務,曾任職於英特格瑞、運康科技、先識資訊及殷富資訊。
熱門新聞
2025-01-13
2025-01-15
2025-01-14
2025-01-14
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