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俊瑩/iThome電腦報技術主筆

有個學長買下了一家研發無線產品的公司,並且聘請了一個倒掉的美國公司的CEO來主持新公司的營運,到任之前我協助顧問了這個專案,因此有機會天南地北聊一些經營的想法。

不知怎麼的,話題聊到了臺灣公司未來該怎樣發展才能持續成長,這個CEO朋友的看法是,只有走向高科技才不會被其他低成本地區的勞動力所取代。其實這個觀點我自己心裡頭都有很大的疑問,因為高科技是一帖猛藥,並不適合所有的企業,至少我是這麼認為。

「可是你的公司走高科技燒光了幾百萬美金」,我那個草根型學長說,「我們雖然作的東西很低階,但是穩健地經營幾年下來,不但沒死還可以有錢買一些高科技公司…」。高科技的風險非常高,那並不只是人才的競爭而已,重要的是技術發展的方向必須要正確,每一步都必須要穩健踏實,財力要雄厚到可以撐到開花結果為止…正如同我的CEO朋友,不管他之前做的高科技有多厲害,錢燒完了,數年的努力就化為泡影。

隨著談話的持續,我漸漸地了解到,原來高科技有兩種,一種叫做「面子」高科技,另外一種叫做「裏子」高科技。所謂的面子高科技,就像我們買一個名牌包包或者開一輛豪華轎車一樣,覺得從事高科技就會高人一等。至於「裏子」高科技呢,大家都知道的沃爾瑪(Wal-Mart)就是這一個類型,明明從事的是勞力密集的零售業,但是他們卻以高科技的資訊能力(甚至有衛星通訊網路)作為核心的競爭力。高科技的產品並非隨便的公司就可以製造,但是高科技的產品卻可以讓專業的人士輕鬆駕馭。

所以,「從事」高科技並不是企業的出路,「運用」高科技才是企業發展的力量。我認為大多數的企業經營者明白這個道理,卻不知道該怎樣做,就拿企業的資訊化與營業額的比例來說好了,大多數的企業寧可滿屋子庫存,無決策資訊的報表一堆,卻也吝於投資在提升內部資訊的水準上。

「令人驚艷的科技」並不會給企業帶來直接的利潤,因為仍然需要經過多年的市場考驗之後才可能脫穎而出,畢竟,在解決同樣的需求上一般而言會有很多種技術在彼此競爭。但是經營的能力卻可以讓企業在缺乏突破性的高科技產品之下獲利,透過運用高科技來大量降低成本,加速企業內部的運轉速度以協助經營管理,這已經是被一再證實的成功之路。

「可是我不懂這些」──企業面對如何運用資訊系統來提升經營能力、降低成本時,遇到的回答都很典型──「而且我覺得現在已經很好了」。但很奇怪,當我問到他們對於自己剛投資的高科技事業的看法時,答案也是「那個我不懂啦,但是我覺得很有未來性」。同樣是不懂,改善企業內部資訊系統的風險小,但是卻不想做,反而對於自己不懂的高科技阿莎力地投資,或許這樣的心態才真正是企業的困境吧?

在我們談「裏子」高科技的時候,別忘了他跟「面子」高科技一樣都需要時間來磨,教育公司內部的同仁不會比起教育市場來的輕鬆簡單,因為大多數的人認為在公司內部推行高科技資訊化,等於是增加自己的工作負擔,其目的只是為了要讓高層更能控制與掌握公司而已。但是這些員工錯了,如果增加自己的負擔可以讓高層更能掌控公司,那麼公司往獲利之路可以更加邁進一步。

簡單講,就是要運用科技來解決經營的無力感。

天然的大塊磁鐵,因為內部結構並非所有的磁極都同相,因此抵銷之後雖然有磁力,但遠不如精煉過將磁極同相的小磁鐵。公司不論大小,只要經營缺乏秩序,不停地用「人治」來解決問題,就算鋼鐵的人也會倦勤,因為類似的事情一再發生。如果能用科技來解決重複犯錯、不必要的溝通、龐大複雜的公文體系、頭痛的專案進度管理問題,以及減少倉庫裡面賣不掉的庫存…其實清理了這些,我們會發現企業「輕」很多,大家會更樂意來上班。

「我已經有進銷存系統了!」在我建議增加企業內部資訊化投資的時候,曾有幾個老闆這樣反駁。「我給員工買最好的電腦了!」也有的老闆這樣說。這些都不是運用高科技的作法,重點應該放在用軟體系統建立制度與決策機制。「我隨便叫一個同仁進來,請他報告他現在正在做什麼,接下來他應該做什麼,他手上案子的優先順序,以及明天他要做什麼」,我提一個最簡單的問題,「如果他說的內容跟他的主管認定的相同,我就認為你那些名牌電腦的投資是正確的!」,或者,「不要透過別人,你(企業高層)有沒有辦法上內部網站點幾個按鈕就看到自己需要的決策資訊與報表?」我想經營者都知道該投資資訊系統,但卻都沒有思考過該用資訊系統解決公司的哪些問題?系統貴而無用並非系統本身不好,而是我們沒有弄清楚自己的需求,以及該怎樣運用高科技來滿足這些需求吧。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