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領域的人,必須大量閱讀IT英文版的原文書。選擇與閱讀IT原文書是有方法的。
裝釘:如果IT原文書是精裝本(厚紙板封面和封底),那麼很可能是好書。我知道這種判斷方式聽起來相當愚蠢,但我實際的經驗確實是如此。我認為,之所以精裝本的好書比例很高,是因為國外的IT出版社在出版之前大概都已經知道書的內容好壞,是好書他們才可能會裝訂成精裝本。但是,我要強調,平裝本不見得是爛書。
封底:封底文字常常會說明這本書的主題,並條列出內容與特色。透過封底,你可以很快地知道這本書是否對你有幫助。封底也常常會摘要推薦詞。如果推薦詞署名的對象是IT理論或技術的知名人士,那麼這很可能會是一本好書,因為國外的技術專家和作者相當愛惜羽毛,比較不會睜眼說瞎話地推薦。我的經驗是,封底有推薦詞的IT原文書,好書的比例很高。
厚度:書的厚度和內容的質量不見得成正比。有的書很厚,但是附上大量的程式碼、價值不高的附錄、API或規格書等參考資料,這些都扣掉之後,厚度可能只剩下原來內容的三分之一。
簡介:許多IT原文書的第一章是Introduction,藉由本章讓你了解這本書的主題與範圍、以及整本書的架構。快速掃瞄本章,可以讓你對於技術有初步的認識。這一章的內容絕對不可以錯過。有的書第一章還會有學習路徑說明,告訴你如何選擇性地閱讀這本書。
快速上手:在Introduction之後,有的書會有一章Quick Start,Quick Start的目的是讓讀者快速學習、快速上手。Quick Start是我最喜歡的部分,因為我可以利用一兩天的時間讀完Quick Start(必要時重複閱讀幾次),很快地學會最精華的知識,開始寫程式或做專案。看完Quick Start之後,一定會有許多盲點,這個時候可以利用索引,快速找到後面的相關詳細內容。
目錄與索引:大部分的IT原文書都會附上兩層甚至三層的索引。只要有良好的索引,任何一本原文書都可以變成工具書,讓你可以很快速地查閱知識。索引之於書本,如同超連結之於網頁。有些原文書會附上多個目錄,包括概要目錄、詳細目錄、圖片目錄、程式目錄。教科書類型的書籍,可能會在目錄上加註符號,表示進階內容,沒空時就先略過進階內容,通常不會影響後面的閱讀。
章首與章尾:每章一開始會有半頁到一頁的篇幅,介紹本章的內容,等於是本章的地圖,當然這也是必須詳細閱讀的部分。有的作者喜歡在每章一開始寫一句名言,可能是孫子兵法,可能是老子、蘇格拉底、莎士比亞的話。不要花腦筋想通這句名言和本章的關係,我們可以不用理他。教科書類型的書,每章最後會有習題。做習題是了解自己學習效果的最好方式。每章最後也可能會稍微敘述下一章的主題。
Sidebar與註腳:IT原文書常常會利用Sidebar來描述一些和正文有關但可以獨立說明的內容,可能是典故或注意事項,可能很重要也可能不重要,端視Sidebar的標題而定。每頁的下方也可能會有註腳,這通常是註解、資料出處或URL,而且可能會需要用「放大鏡」來看,字體這麼小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註腳通常不重要,可以略過不看。
案例研究:有的書會附上Case Study。透過案例研究,可以讓你對書上所說的知識和現實世界的應用產生連結。
API與規格書:有些書後面會用半本書的篇幅附上API或規格書。這些是用來查閱的,不是用來閱讀的。雖然如此,但是在空閒的時候,最好保持翻閱API的習慣,建立基本的印象,當需要使用到某個API時,你至少知道要查閱的是什麼。
程式註解與字型:閱讀書上程式碼時,應特別注意程式碼中有寫註解的地方。作者之所以會花時間寫註解,顯然有值得了解的地方。另外,字型變化也要特別留意。透過字型的變化,你可以辨識出術語、句子強調重點、程式內的識別字。
網站服務:早期許多IT技術書籍都會附光碟,更早期則是附磁碟片,現在都是利用網站提供軟體的下載。網站同時也會提供勘誤表。有的書有提供電子版,可以從網站選購電子版。閱讀原文書時,別忘了上服務網站。
在閱讀tempo上,你可以在閱讀前幾章,了解作者的寫作風格之後,調整你的閱讀方式。如果重點很少,那麼你就可以快速翻閱,並搭配原子筆標示重點;如果廢話很少,幾乎都是重點,你就可以不必用紅筆標示重點,畢竟在每個段落的每個字下面都畫上紅線,是沒有意義的。
如果你也像我一樣養成閱讀IT英文書的習慣,那麼你可能會發現你根本不想讀IT中文書了。
熱門新聞
2025-01-13
2025-01-15
2025-01-14
2025-01-14
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