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俊瑩/iThome電腦報技術主筆
一間公司的成長極限,並不是取決於公司的技術好壞,而是取決於公司有多少錢可以用來周轉。理論上手邊的現金越多,可以用來購買原料投資設備的能力越強,就可以擴大經營規模接更大的訂單,否則就算有大訂單,但是沒錢買原料也是沒輒。我常聽創投的朋友說,純工程背景的經營者,容易出現財務管理的罩門,往往以為技術可行就投入資源與資金,卻沒有思考手邊銀彈的分配組合,萬一產品銷售不良,很容易陷入危機。
對經營者來說,有陷入財務危機的經驗是件好事。我見過很多朋友為了籌措資金弄得昏天暗地,甚至自己拿錢出來付員工薪水、買回員工股票。沒有錢的公司,什麼都不是,老闆與員工都是英雄,卻什麼都不能做。所以資深的企業家都強調,會管錢的經營者比懂技術的經營者更重要!
雖然說企業大多要求幹部同仁編列預算,不過所有技術主管都認為這是「多此一舉」,大家都學會怎樣掰一些數字,卻沒有用認真的態度來面對。
「所以我們把降低成本列為技術主管的績效,」以擅長成本控制取勝的知名公司經營者這樣要求他的主管,「寧可不開新案子,也要拼命降低成本!」企業透過ERP系統將技術主管手中案子的成本攤開來,逐項檢討之後訂定各單位的責任百分比,然後分派進行。「剛開始大家都不知道該怎樣著手降低成本,」任職該公司的朋友說,「因為從報表上看起來每項價格都很合理,每個零件都很必要。」不過接下來大家發現,透過提升各專案間的共用料件、減少客製化料件的需求,並且將設計簡化整合之後,終究還是「榨得出汁來」。
從研發的角度來看,孵一個產品需要花多少錢?有沒有人在意花這些錢產生多少效益?企業經營最難的,就是要員工幫公司省錢,尤其是那些擔任RD的員工。大多數的產品在RD的時候就已經決定了價格結構,如果RD沒有把公司的錢當成自己的錢來看,就會發現公司裡面到處都是偽裝成「明日之星」的「問題兒童」產品。
「公司不敢斷然砍掉產品就會養成員工浪費的心態!」在經歷公司的起死回生之後,一個學長談到如何逼使員工痛定思痛幫公司省錢,「要讓同仁知道,他們發條上不緊只會浪費大家的錢!」我們都不希望自己負責的產品被砍掉,但如果我們沒能力做出有競爭力的產品,那還不如早一點收了。這樣的危機感至少可以先篩選掉信心與決心不足的員工,因為外部的競爭更殘忍。
曾經有一個臺商這樣形容他的企業:「這個公司就像是個漏水的水桶,我知道他在漏,但我只能拼命加水才能不讓他漏光。」公司只有他一個人在加水,其他人無所謂,結果最後水漏光、公司解散。企業需要上上下下都視錢如命,讓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口上。雖然這樣的要求會讓技術人員覺得很感冒,做什麼事情都受到限制,但是很多研發的費用其實都在不經意中被浪費了。
要怎樣讓公司產生節儉的文化?光靠技術主管做預算、把關、精簡人事是不夠的,錢的事情需要「常態性的警覺」才可以。有經驗的老前輩提到一個重點,用錢這件事情一定要「不見兔子不撒鷹」,也就是說,如果連個影子都沒看到的事情,根本不需要花錢買我們想像的未來性。要花錢放出手上的老鷹,就一定要抓到兔子,否則就應該持續觀察判斷。
時間的錯覺,是最容易讓我們亂花錢的因素。我們常常為了趕一天兩天 的事情而用更高昂的代價去執行,但是並非所有事情都需要付出這樣的代價。我們多用一些腦筋,多做一些檢查,同時培養自己的能力多cover一些事情,就可以幫公司省下很多失誤性的浪費。
用錢的合理性與用技術的合理性不能拿來作比較,如果我們認為每項技術都要同時投資,也都要分派力量去做,那麼就算錢燒完了也不會有結果。同樣的,技術到達一定程度就要做修枝減葉的商業化動作,如果公司沒有持續的金錢收入,不可能撐太久。
上太空本來是件很神聖的事情,但是業者面對龐大的財務壓力,還是得開放太空旅遊,才能有經費繼續前進。工作的選擇也是如此,我們大可豪邁地選擇自己想做的工作,但是想想經濟壓力,或者為了爭取更多的收入與升遷,固然我們都是英雄,但是在金錢面前必須要有適度的謙卑以及更多的深思熟慮。
推動這個世界前進的力量,是經濟而不是技術,古往今來所有成功的企業家都是運「錢」帷幄,科技需要錢來支持,錢則需要靠科技來賺取更多利潤。或許大家都聽過這樣一則笑話:有個成功的IC設計公司老闆,他拿著手上的晶片向大家說,這個晶片的價格是等重黃金的100倍。然後,投資這間IC設計公司的銀行家則拿起一張支票說,這張紙的價值是等重黃金的十億倍。
在金錢面前,我們仍然可以保有自尊,至於身段與面子,就丟掉吧。
熱門新聞
2025-01-13
2025-01-15
2025-01-14
2025-01-14
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