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2.0
炙手可熱的Web 2.0一詞出現後,立即替曾經沉寂一時的.COM發展,再度注入一帖興奮劑
Web 2.0一詞是在2003年由知名出版公司O'Reilly提出,並在隔年舉辦了Web 2.0研討會,會中O'Reilly的執行長Tim O'Reilly為Web 2.0一詞作了說明與定義,從此Web 2.0成了最為炙手的新鑄詞。
在Tim O'Reilly的眼中,Web 2.0最重要的幾個關鍵是將網路轉化成平臺、資料驅動與混搭(Mashup)、群體智慧(collective intelligence)、雙向互動等。
在一次採訪中,Tim O'Reilly舉Twitter為例,認為它是將網站轉化成平臺的絕佳例子。Twitter提供使用者發布140字的簡要訊息,可以用來記錄正在做的事,也能拿來與朋友聊天。Twitter不但允許使用者透過MSN與Google talk發布訊息,也能結合Google地圖的API,展示世界各地的使用者正在發言的即時動態。Twitter也釋出API,開發人員可以利用它延伸各種應用。這些結合進來與開放出去的功能,便是Tim O'Reilly將網站視作平臺的典型例子。
網路平臺化的特色,讓使用者可以利用網站平臺,參與內容的產生,藉此讓網站發揮更大效益。
不過也有人將Web 2.0視作炒作的行銷名詞,隨之而來的各種名詞的2.0口號也讓人不勝其擾。整體而言,Web 2.0並非精確的詞語,然而Web 2.0讓網路活力再現,讓沉寂一段時間的技術與投入資金再度活絡,從這個角度檢視,它確實催發新一代網路的發展。
|
由Web發展的宏觀觀點來看,Web 2.0一詞底下,綜括了過去數種獨立發展的技術與應用,以突顯出Web的潛力、現況與未來的發展可能。(圖片來源:Wikipedia) |
Folksonomy
大眾分類
Folksonomy是合成詞,由folks和taxonomy二字組合而成,前者指一群人,後者則是分類法,這個字的生成,意在表示Web 2.0的概念中,對內容的分類權限交由使用者自行定義,而不再由站方制式規定。
這個概念最為典型的例子是標籤(tag)分類,在許多Web 2.0的網站上都能看到一個區塊,羅列一個個字句,它便是由使用者自行定義的分類。
Hype
炒作、欺騙
Web 2.0被許多人認為是行銷、炒作名詞,而這波樂觀、興奮的Web 2.0創業潮,也被認為是.com時代的翻版,隨時有泡沬化的可能。
視Web 2.0為炒作的人,通常指出它沒有明確與.com時代的切割點,許多技術也早就存在,因此認為Web 2.0不具備實質意義。根據Gartner在2006年所製作的Hype Cycle圖表,位居可見度最高,的便是Web 2.0這個詞語。
Long Tail
長尾理論
長尾理論是由美國「Wired」雜誌總編輯Chris Anderson提出,用來描述Web 2.0時代裡面值得注目的經濟現象。
長尾理論指出,只要讓商品有機會與使用者接觸,即使再冷門的商品,也都能帶來可觀的利潤。Anderson從線上音樂網站得到長尾分布的統計圖表,發現熱門商品有極高的下載量,之後的產品銷售率便陡降,但拉了很長卻沒達到零銷售,形狀像是一條極長的尾巴,長尾理論便由此而生。
Mashup
混搭
Mashup一詞最早被應用在音樂中,意指將兩種不同類型、曲風的歌曲,合構成一首新歌。而在Web 2.0的概念中,它指的是網站與網站之間,透過簡單的應用程式介面(最常見的是透過HTTP的通訊協定),交換傳遞資料,組合成新的資料應用方式。
典型的例子如Google Map,它開放地圖資訊,讓網站能應用自身的資料與地理資訊結合。
Participation
參與、分享
透過良好的設計,讓使用者容易參與一個資訊平臺、架構,而藉由使用者的參與,能使這樣的架構優化。
Tim O'Reilly在說明參與式架構時,曾舉P2P的應用為例,每個用戶端在P2P的架構中,一般個人電腦都成了伺服器,而這個架構的特性就在於參與的人越多,檔案傳輸便越快,換言之,服務的品質也就越好。因此參與式架構的服務,重點便在良好地結合末端的用戶,進而形成一個運作效率極佳的系統。
RSS,Really SimpleSyndication
簡易訊息聚合
RSS是基於XML技術發展,進而應用在主動整理與發送資訊給使用者的傳播方式,由於它主動推送資訊給使用者,而不需要使用者到站上獲取新資訊的互動行為,在某種程度上翻轉過去網站一味追求到站人次與流量的舊觀點。
RSS由網站站方提供RSS種子,讓使用者可以訂閱這些資訊。如需閱讀RSS,則可利用桌面應用程式、瀏覽器或RSS線上網站所提供的服務,即可讀取到最新的更新資訊或內容。
Semantic Web
語義網
語義網是由WWW的發明人Tim-Berner Lee提出的概念,主要說明透過後設語言的機制,讓電腦也能理解網際網路上的文件檔案,以促成訊息更為流通。有些人視語義網為Web 2.0的前身或替換詞語。
在Web 2.0常見的應用上,如RSS便是能讓資訊由不同媒介讀取與展現的形式。而目前可見度越來越高的微格(microformat),也都是語義網的嘗試與應用。
Wikipedia
維基百科
Jimmy Wales與Larry Sanger早在2001年便創辦了Wikipedia,透過wiki架構,開放給所有人可以一起編輯的一套線上百科全書。由於過去百科全書向來被認為是專家才能編撰的嚴謹著作,維基百科卻選了一個完全不同的路徑,讓任何人都能訂定、修改百科全書的詞條。
維基百科在2006年時收錄文章超過百萬篇,衍生出的語言版本也超過50種。
YouTube
YouTube影片分享網站
Youtube成立於2005年,讓使用者能上傳影片及觀看的網站,並可讓使用者將影片嵌入到個人網站或部落格中,是同類型網站中最為成功,並在2006年由Google以16億美金高價併購,成為Web 2.0創業的典範。
YouTube是典型Web 2.0「使用者生產內容」(User-generated content)的代表作,透過網站作為平臺,藉由設計方便易用的架構,讓使用者能上傳與分享自製影片。
熱門新聞
2025-01-13
2025-01-15
2025-01-14
2025-01-14
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