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常情,所謂:關心則亂。當我們放強烈的感情在一個組織上的時候,難免投入過多,傷心也相對更大;基於某些原因,企業裡面的溝通,常常被強烈的情感因素所扭曲。有些時候是為了要搶功勞,或者壓抑其他部門的主管,我們也可能使用針對某人扣帽子的講話方式,造成沒必要的心結。
這種模式長遠下來,對於企業會是內部成員離心離德的開始。然而實際上,我們發現大多數的同仁講出帶有情緒性的字眼時,並非有意;但是一旦講出帶有煽動性或者扣帽子的話語時,便真的有故意的成分在裡面。要阻止這樣的風氣在企業裡面擴散,並不只是單純要大家少講多做就可以解決,主管也必須要能夠在第一時間糾正問題員工才行。
員工關心公司是好現象,不過關心到後來往往會覺得「恨鐵不成鋼」,尤其是當市場競爭壓力大的時候,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同仁會開始對於內部訊息以及用語敏感,並且進而生氣、覺得挫折,甚至氣餒。這時候就會開始怪別的部門,或者是團隊裡的其他員工,尤其是A級的同仁更有可能會將問題強烈歸咎於C級同仁的缺乏效率,或者是主管決策的失誤。大多數的主管都能察覺到這種現象,但卻缺乏具說服力的理由來安撫員工,甚至會希望不去面對,拖時間來看能否解決問題。
很不幸地,拖時間沒辦法解決問題,置之不理只會讓問題更加惡化。唯一的解決方式是約談該名員工,先請他減少情緒性的用語,然後再來確定原因:如果是某些員工表現不良的問題,那麼我們應該要求表現不佳者改善;如果是主管決策失誤的問題,我們必須禮貌性地說抱歉,就事論事來看,該執行的仍需要執行,該調整的就立刻調整。
幹部級的意氣之爭就沒這麼容易解決了,因為這會牽涉到公司資源的浪費,或者是結黨營私的問題。關於這部分我請教過許多電子與資訊產業的老闆,具體來說,他們都認為首先必須要由老闆以身作則,話講少一點、講重點。一般而言,幹部察言觀色的能力會比較強,對於老闆不喜歡的事情也會特別警惕。但是由於部屬自尊心也比較強,因此基本上不適合在公眾場合對幹部的言行作第一時間的糾正,如果單獨為這件事情找幹部來談,也容易造成心結,處理上就需要比較細膩。「一般都會在談完正事之後,附帶請幹部解釋為何使用不恰當的發言方式,讓幹部知道老闆有在注意」,大多數的老闆是這樣建議,也有少部分情況會透過幹部的主管或者公司其他高層傳話來暗示。
我曾經聽過一個數據,當一個員工情緒不穩定,或者生氣厭煩的狀態之下,工作的產能會降低30~70%。如果我們任由特定人員的負面情緒在公司內部持續感染,難免會造成部分員工的產能降低,甚至引發管理問題。其實並沒有人真的想讓自己服務的公司掛掉,既然都是為了公司好,就必須放下自己的情緒,放輕鬆想開一點,先把分內的工作做好。這並非要我們壓抑情緒,而是在職場上必須要求專業,就事論事來談。很多時候情緒的產生,是因為公司的做法讓自己覺得委屈、不公平,但是如果以企業整體的利益來說,有可能是好的,那麼這時候就應該要心平氣和地去接受。就算短時間內不能調適心態,也不能以自己的立場來散布惡意訊息、煽動他人情緒,這樣對大家都不好。就算我們成了「屈原」犧牲了自己,也無法解決問題不是嗎?
「怎麼可能要我忍氣吞聲呢?」我曾經遇到過這樣一個案例,情緒不穩定的這一方,是被別人長期惡意打壓的受害者,「為什麼公司不處理那些亂講話、亂貼別人標籤的人呢?」這種情形確實是公司的不對,有些人講話就是要突顯自己了不起,或者突顯自己有多公正,順便揶揄中傷別人,這樣子是沒辦法建立團隊默契的。後來這個公司遲遲無法成立核心團隊,也沒辦法建立核心價值,因為老闆從不約束亂講話的員工,只會要求幹部忍耐,或者甚至認為這不是老闆的事情,導致大家表面上合諧,私底下卻是水火不容、各行其是。結果資源無法整合,每個人搞自己的一套單打獨鬥,公司變得經營困難而且載沉載浮。
既然已經投入了這份工作,就必須務實地把工作做好,承接新的任務與新的挑戰,持續學習成長。當我們講話傷害同仁的時候,其實也在扯自己後腿,反之遭到傷害而以情緒化的方式處理,一樣是讓公司空轉。如果自己有實力,就不怕沒有績效,往好處想:不遭人嫉是庸才,與其有時間下去和稀泥,不如花時間把工作做好,展現更好的績效。沒有人有辦法做到金鐘罩,被別人欺負而不會有情緒;但是我們可以做不沾鍋,至少別人的拳頭打在棉花裡,一個巴掌拍不響,久了自然不會有人來挑釁。問題要能解決,就需要擁有堅定前進的意志,只要前進,就能改變現狀,能改變現狀,就會創造機會。
作者簡介:
吳俊瑩-iThome電腦報技術主筆
交大電子工程系、臺大電機研究所、政大科技班畢業,身兼IT/電子技術顧問和某小型電子公司研發處長。
熱門新聞
2025-01-13
2025-01-14
2025-01-13
2025-01-14
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