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民在美國職棒今年開季以來的卓越表現,臺灣的國人感到與有榮焉、興奮莫名,自然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是臺灣新聞媒體,卻也開始為阿民抱不平──許多報紙的「分析」報導指稱,紐約的媒體虧待阿民了,像是阿民在4月6號以4安打0失分的成績打敗坦帕灣光芒隊;然而,隔天《紐約時報》的標題和照片都沒有阿民,《每日新聞報》的體育版封面,是松井秀喜擊出2分全壘打的全版照片,內頁才有王建民的1張照片。
臺灣媒體的這番指控,實在是相當有趣的一件事。首先,臺灣媒體的這種質疑,背後其實隱含了一個邏輯──媒體報導的版面大小,應該要和球員的貢獻度成正比。
這樣的邏輯許多人讀來也不覺得奇怪,大概是因為家中有兩個小孩(或以上)的家長,在管教小孩時的方法跟此邏輯相同:要論功行賞,才能讓人心服口服。但是媒體在選擇報導的題材時,依循的可是這樣的方針?
當然不是的。媒體會給予最多關愛眼神的題材,是他們想像中(或是科學一點的,焦點團體或是問卷調查得來的結果),讀者或觀眾想看的內容。對於運動員來說,這一類的題材經常包括:長得帥的選手(像貝克漢)、會製造花邊新聞的球員、說得出能夠直接當新聞標題的經典名言的選手等等。
運動場上表現傑出的選手,當然也是媒體報導的焦點,但也只不過是媒體認為「具有報導價值」的其中一種罷了,面對同樣具有報導價值的選手,媒體會優先選擇面貌吃香的、有八卦新聞的、或是講得出經典名言的那一個。
我們的媒體一面大力吹捧阿民是「沈默的王牌」,一面卻又為他不受媒體重視而叫屈,實在是一件很奇怪的事。阿民的沈默,或說是他的英文運用能力還不盡如人意,不就是媒體沒有「按比例」報導他的表現與貢獻的主要原因嗎?
今年美國大聯盟迄今一共有三位臺灣球員在場上奮戰,稍微有在注意臺灣體育版面的讀者應該不難發現,臺灣的媒體對阿民的報導,非常一面倒地遠多過郭泓志和胡金龍。最讓人匪夷所思的是,某電視臺號稱將轉播郭泓志和王建民同日出賽的兩場比賽,結果卻是,先開打的道奇隊比賽在轉播了一個小時之後,便因為要改轉播洋基隊的比賽而被腰斬了。臺灣媒體如此這般的作為,即使是對待我們臺灣自家的球員,不也同樣不符合他們自己筆下的「公平」原則?
在科技產業界,施振榮、張忠謀、郭台銘等諸位先生的媒體曝光率特高,固然和他們經營事業相當成功有絕對的關係,卻也絕對不是按照他們企業的獲利或是營業額占臺灣國民生產毛額的比例「公平」地加以分配的。這些企業家很紅,是因為他們有能力概念化他們的經營理念,並且用一般人能理解的方式表達出來。媒體特別喜歡採訪這些企業家,也不是他們刻意偏愛這幾位大老,而是採訪這些人最容易得到媒體想要的東西──一開口講的話都像是寓意深遠的名句,不用加工就能當標題,而且對於讀者深具吸引力。
媒體當然不公平,但是臺灣媒體過度偏愛阿民,和美國媒體不偏愛阿民的原因其實是一樣的──臺灣的媒體覺得阿民能賣,美國的媒體不覺得阿民能賣。奇怪的是,我們的媒體反倒是質疑起其他人來了。
作者簡介:
王盈勛─iThome電腦報總主筆
曾在科技財經雜誌任職,擔任過鄉下第四臺的節目部經理,現為淡江大學資訊傳播系助理教授,擁有政治大學科技管理博士、英國Brunel大學傳播與科技碩士學位,著作包括《世界是斜的》、《微軟生存之戰》及《白話數位經濟》等書。
熱門新聞
2025-01-13
2025-01-14
2025-01-13
2025-01-14
2025-01-13
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