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張的價格在過去的一年裡漲幅超過三成,連空白影印紙的價格都開始大幅調高,不過上個月卻有一家公司宣布將要逆勢操作,推出「免費影印」的服務。
在這個看似萬物價格飛漲的時代,行政院主計處公布今年首季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卻「只有」3.59%,多數民眾必然覺得這樣的數字「不準」。民眾的感覺與統計數字有這麼大的誤差,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我們忽略了價格在默默下跌中的商品也不在少數,兩相抵銷之下,物價的漲幅也就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樣誇張。
商品的價格會下跌,主要出自三種原因:原料價格下跌、競爭加劇以及科技的進步。原料下跌的趨勢,早已被逆轉,但是產業的競爭和技術的進步,卻是方興未艾、與日遽增。全球化的浪潮,讓競爭來到你床邊,越來越無可閃躲;摩爾定律──半導體每18個月速度增加一倍、價格減少一半,其實,不只資訊科技的發展腳步如此快速,如果我們不要過度拘泥於其間的數字關係,摩爾定律其實適用在所有創新轉速很高的產業。
低價的極端,產生了「免費經濟」。只是,「免費經濟」一詞,實在承載了太多意義不甚相同、甚至相互矛盾的概念。再加上網路泡沫化的陰影猶存,很多人擔心,會不會又是另外一個「狼來了」。
「免費」其實違反市場經濟的基本邏輯。商品價格一旦為零,廠商便缺乏供給的誘因,消費者則潛在有過度使用的可能,讓商品提前消耗殆盡。一項商品之所以能「免費」或「看似免費」,其實包含了幾組不那麼相干的概念:
一、收不到錢,謂之免費:網路讓數位內容的流通變得太過容易,廠商找不到圍堵搭便車者(free-rider)的方式,而被誤認是免費。
二、因為太便宜,乾脆不收錢:資訊科技的進步,讓許多商品的製造成本「趨近於零」,對於超低價商品,不收錢可能要比收錢更有利可圖。
三、其實是「搭售」,美其名為免費:微軟只要在高度競爭的領域,經常宣稱它的軟體是免費使用(像是IE),其實我們應該把它視為強勢產品(視窗作業系統)搭售弱勢產品的策略行動。
四、交叉補貼(Cross-subsidies):交叉補貼有時和搭售有點像,但是又不盡然相同。零元手機配門號,是希望先勾引你採用某個系統,再從綁合約或系統的其他部分賺回來。
五、以廣告為主要收入,看起來像免費:收看無線電視臺算不算免費?答案「是」、也「不是」。我們並沒有為節目直接支付費用,而是以看節目時頻頻被打斷、「強迫」收看廣告作為代價。
六、產品是使用者創新(User Innovation)的成果:Linux這樣的開放原始碼軟體之所以能夠「免費」,是因為它本來就是使用者「共同」創造出來,提供眾人「共用」的。
因此,「免費影印」當然不是真的免費,它其實是上述的第五種免費模式──影印免費,但是影印紙的背面則是廠商的贊助廣告。
諸如此類的免費經濟,一直在我們身邊穿梭,它既不是「來了」,也還沒過氣,也不只是單一個案。我們這個時代,弔詭之處在於「免費經濟」與「高通貨膨脹」並存的現象,對於所有的產業來說,都是一個重大而嚴峻的挑戰。
作者簡介:
王盈勛─iThome電腦報總主筆
曾在科技財經雜誌任職,擔任過鄉下第四臺的節目部經理,現為淡江大學資訊傳播系助理教授,擁有政治大學科技管理博士、英國Brunel大學傳播與科技碩士學位,著作包括《世界是斜的》、《微軟生存之戰》及《白話數位經濟》等書。
熱門新聞
2025-01-13
2025-01-14
2025-01-13
2025-01-14
2025-01-13
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