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rnote於2月初公開宣布,團隊已於70天內全數完成資料轉移至Google雲端平臺 (Google Cloud Platform),並關閉其兩座主要的資料中心。其中包含50億份筆記350TB、50億份附件2.58PB,以及大小行事曆、新聞簡報、會議對話等,總計約3PB(petabytes)。同時,執行長Chris O’Neill在官方部落格指出,截至2016年,Evernote用戶量已經達到兩億,付費使用者則增加了兩倍。
從去年九月開始,Evernote就宣布開始這次的轉移計畫,此次轉移Evernote總計資料約莫3PB,他們比喻這樣大量的資料相當於現代歷史上所有出版物的10倍多,現在世界上出版了大約1.5億本書,每本需要2MB的電腦儲存空間,因此這些全部的書籍等於3億MB也就是3PB。完成資料轉移後,的Evernote表示,當用戶使用Evernote的筆記時,更增強了災害復原及靜態加密功能以保護筆記內容,也就是說當資料從一處到另一處時,全程進行加密,即使被攔截,資料也無法被讀取。
70天如何轉移所有資料?Evernote營運副總裁Ben McCormack指出,整個架構轉移到雲端相當複雜,且需要同時進行多項的動作。他於官方部落格解釋,Evernote先將系統分成2大類:平移(Lift and Shift)類系統及轉移(Transform)類系統。可用平移作法的系統,原有架構需求,與Google雲端平臺上的環境大致相同,例如資料分片(Shards),UserStore和大多數的Supporting services都在這組,而這些系統也是部署在Linux上,直接將原有系統搬移至雲端的Linux虛擬機即可;得採取轉移作法的系統則像是使用者附件儲存層, 負載平衡層(Load Balancing layers)和識別服務(Recognition service,Reco)在搬遷過程中則需要有很大的改變,雲端上並沒有類似的服務。
搬遷可分為兩個大方法:Big Bang和Phased cutover 。Big Bang為一次性搬移,風險較大。首先,需先在轉移過程中找到適合的時間點,當準備妥當時,就在這個時間點從舊平臺將所有東西全數轉換到新平臺;Phased cutover是階段性搬移,按照服務或使用者分組,這樣子的方式通常允許在提交整個遷移動作前,先測試或驗證搬移的部分。
Ben McCormack指出,Evernote不能選擇Big bang因為需要承擔太大的風險,然而,沒有對應的配套措施來解決分開搬遷多個資料中心將帶來的問題,所以第二個方法也不可行。因此必須要在兩者極端中找到一個折衷點,「我們使用階段性加速轉移(Accelerated Phased Cutover)」他說,整個服務轉移在20天以內的快速執行,以此作為轉移窗口,然後逐步對於後續階段進行部署及規劃,將每個步驟的風險最小化,並且期待如果某一個階段沒有達到預期效果,能以回頭重新來過。
Evernote打造服務時,設計了5大基礎模組(building block),分別為Shard(分片儲存模組,用於儲存筆記的NoteStore)、UserStore(使用者資料)、使用者附件儲存(User Attachment Storage)、前端負載平衡,以及支援服務。
分片儲存元件(Shard)是Evernote核心功能及服務,透過它能儲存使用者的筆記,每個分片能以容納多達30萬用戶,其中每一個分片包含Evernote客戶端於Tomcat平臺上連接到網頁前後端、MySQL資料庫的資料儲存層以儲存用戶的筆記,及Lucene的檢索引擊。總計有762個分片,一共管理2億用戶,並儲存約50億份筆記。
UserStore是主要的使用者資料庫,部署在MySQL資料庫上,管理使用者帳戶和憑證。User Attachment Storage是一個獨立的文件儲存層,含有50億使用者的文件。其包括206個WebDav伺服器,當使用者上傳附件到Evernote時,Shard會將附件傳到兩個不同的WebDav,其中一個副本會至遠端災害復原資料中心。
而前後端負載平衡叢集能夠加速及終止TLS 協定,並負責按照用戶的請求將其筆記資料發送到後端分片的適當位置。最後,Evernote還用了約200臺Linux伺服器來執行相關的支援服務,例如用來執行筆跡辨識和文字辨識的功能。
Evernote成立於2007年,當時順利搭上智慧型手機的浪潮與跨平臺雲端筆記結合,在2012年就成為估值超過十億美元的獨角獸。然而,到了2015年末漸漸發生經營危機,多數用戶不願變成付費用戶,拖累公司整體業績。Evernote創辦人Phil Libin於 2015年離職,由來自Google 的 Chris O’Neill 接任,接著相繼關閉於莫斯科、新加坡及臺灣的辦公室。在去年 12 月宣布的新版隱私政策中,因允許員工檢視用戶筆記內容,引起一陣撻伐及失去部分用戶。
熱門新聞
2025-01-16
2025-01-15
2025-01-13
2025-01-14
2025-01-14
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