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固網即將營運,希望藉助您在美國電信市場的多年經驗,談一談台灣今年的電信市場會有什麼樣的轉變?您認為台灣ISP會不會消失?

之前我曾經提過,整個電信市場的狀況會有上、中、下游的區隔出來,上游是固網銷售頻寬,中游是網際網路服務提供者(ISP)幫助固網業者銷售頻寬,一般來說,ISP在台灣還是會有生存空間,但是,必須進行結盟,有資金的挹注,同時,要活的ISP還必須提供不同的加值服務給用戶才能生存。

而我認為擁有最後一哩(last mile)的ISP,才有可能生存,包括固網業者、有線電視業者以及無線通訊業者所擁有的ISP,沒有這些的業者比較難生存下去,所以ISP必定要進行結盟。台灣也即將在今年7月份開放語音轉售業務,可不可以比較台灣與美國的語音轉售市場的發展有什麼樣的不同?說說您對今年台灣語音轉售業務發展的看法?

美國與台灣的電信發展有相當程度的不同,美國在1985年就開放了整個電信市場,在開放了15年的過程中,業者剛開始投入相當多的經費建置網路基礎建設,但是在投入相當多的經費之後,有了寬頻基礎建設之後,才發現回收不是那麼容易,也發現沒有那麼多的應用服務(application)可以讓業者可以回收,所以才漸漸的思考各類加值服務(value-added service),其中IP的網路語音服務就是其中一項,因此才開始盛行網路電話服務。

但是台灣的狀況就不是這個樣子,台灣在1997年年時,由於WTO要求所有的會員國開放必須開放電信市場,為符合WTO的要求,包括台灣和新加坡在2002年將完全解除電信市場的管制。在這樣的情勢下,台灣並沒有這樣的一個網路建設發展的過程,而是在短短幾年內就開放所有的電信業務,寬頻基礎建設、語音服務都在非常接近的時間內開放。

既有的業者operator如果不做,很多人也會投入這個市場,所以電信業者在面臨即將來臨的競爭,也不得不推出VoIP,例如中華電信推出012經濟電話,初期先選擇有外勞的地區網路電話服務,測試VOIP技術,希望在今年正式提供服務之前,已經完成測試,一舉提供服務。

而今年將是VOIP重要的轉捩點,有一個報告指出,全球全球排名前20名的電信業者,已經有1/3的電信業者推出商業應用的VoIP服務,而這20家業者的營收就佔了全球電信業營收的71%。

而所有的電信業都遵循一項運作原則,也就是10%的用戶將提供90%的營收,而這10%一定是企業用戶。因此,在固網正式營運之後,所有人都可以做的營運內容,價值就非常低,所以必須提供加值服務,做差異化競爭,吸引企業用戶的使用,而這個加值服務除了提供語音服務之外,也必須同時在VOIP平台上,提供其它差異化的加值服務。可不可以談談Clarent今年在台灣的規劃與目標?產品策略是什麼?是否會自己下來做operator?

Clarent去年的營業額為150萬美金左右,今年預定達到300萬美金的營業額,由於屬於系統供應商,由於過去有很多例子顯示,系統供應商自己跳下市場operator,導致系統設備賣不出去的例子,所以在VOIP市場上,堅持在市場上僅扮演設備供應商的角色,不會自己做operator。

在業務目標上,Clarent在台灣只鎖定10家客戶,包括,包括中華電信、3家固網業者、前3名的行動通訊業者以及3家有線電視Cable業者,以及企業用戶,也就是擁有最後一哩的電信業者。並將於今年第一季推廣、第二季發表、第三季正式提供服務。

而如何在產品策略上,主要是提供用戶系統平台(platform),這個系統平台可以提供許多加值服務,所以業者可以邀請相當多有創意的公司進來,提供各種加值服務,例如智慧型網路﹙Intelligent Network﹚、0204、國際隨身碼服務等。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