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將原本的金字塔型階層式組織,重新改組為更扁平式的同心圓蛛網架構(Radial Web)。為了解決一個任務,就可以組成一個專案團隊,成員是不同職能工程師。還分成三種能力角色,簡稱為BBT,包括了建造者、橋接者和教導者。(圖片來源/趨勢科技)

三年來,每一個上班日,趨勢科技執行長陳怡樺都會親自主持一場特別的線上會議,短則數十分鐘,最長不超過1小時,這是敏捷開發常見的每天站會,只是她面對的不是幾十人的團隊,而是全公司數千名研發工程師。

趨勢科技是臺灣少數全球性的軟體公司,全球員工超過6,700人,研發團隊遍布多國,臺灣、美國、菲律賓的研發據點規模都破千人,加拿大、日本、歐洲也有研發團隊,所以,這場公司級的站立會議,一周有三天以臺灣時區舉辦,另外兩天則改在歐美時區友善的時段。全程錄影公開,任何重大產品戰略的宣布,全球數千名工程師第一時間就能從CEO口中聽到,不用像過去得靠Email層層溝通。

全公司等級的站立會議,正是趨勢科技大動作轉型的其中一項組織改造新作法。

6年前,2019年8月5日早上9點多,全球6千多名趨勢人,都收到了陳怡樺的一封信,這是趨勢大規模轉型的起點。

「現在是擁抱變革和抓住機會的最佳時間。」她在信中這樣強調,也宣布啟動趨勢科技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轉型計畫STOC計畫(Stand Tall on the Cloud,躍居雲端之上)。

資安產業三大挑戰,迫使趨勢必須改變

當時的資安產業面臨了三大嚴峻的挑戰,迫使趨勢科技必須展開變革。

第一個挑戰是,隨著企業數位轉型浪潮、在家上班趨勢、企業上雲、OT應用興起,各種新興的攻擊面(Attack Surfaces)不斷出現。

攻擊面是資安圈用來形容駭客可能發動攻擊的起點,過去容易遭攻擊的入口像個人電腦或機房伺服器,隨著越來越多企業上雲,基礎架構風險日益增加,越多企業級SaaS服務流行,第三方供應商成了另一個企業資料可能外洩的管道。再加上疫情後,居家上班模式開始盛行,當員工在家連到企業內網時,家中網路環境成了駭客入侵企業的新入口。

另一個新興的攻擊面來自OT(Operation Technology)。工廠自動化是許多製造業的數位轉型重點,為了讓自動化設備更加智慧化,必須讓傳統的OT設備連上網路,這個製造業生產效率提升的手段,成了駭客新的著力點。各行各業的數位轉型,帶來大量的攻擊面,對資安公司的產品研發能力帶來很大的考驗。

這麼多新興的威脅和攻擊可能,改變了企業資安防護的模式,從傳統的防毒,這幾年轉為風險管理為主的資安防護戰略,可是,企業數位資產的透明度不足,也對自家網路風險的了解不足,企業甚至不清楚自己曝險的範圍有多大,需要更多透明度和緩解的手段來輔助,這對資安產業帶來了第二項需要解決的課題和挑戰。

第三項讓趨勢不得不轉型的挑戰是,為了因應這些威脅,企業往往會在不同層級,部署不同的資安防護軟體,也產生了大量告警,一天可能數百,上千則。不只量大,這些告警資訊,來自不同廠商,彼此不見得互通,要如何找出關聯,判斷駭客攻擊路徑,找出根本原因,成了企業資安維運的新課題。

攻擊面暴增,資安風險管理越來越複雜,資安產品和工具彼此孤立,龐大的告警資訊難以分析,但是,資安威脅沒有停下腳步,甚至不斷進化,而且變化的速度越來越快,大大考驗了資安廠商的產品研發能力和速度。

原本趨勢科技的產品以軟體形式提供居多,有些部署到顧客端點的資安軟體產品,安裝規模多達數千萬臺。為了確保軟體品質,每次版本更新,往往一測再測來避免出錯,尤其,趨勢科技仍有不少主力產品,還是採取瀑布式開發流程,一次改版的開發周期有時長達18個月之久。

18個月前定義的課題和待解問題,往往等到這款改版產品釋出時,顧客的需求就變了。以傳統開發模式打造的資安產品,防護能力的提升步調,難以趕上資安威脅的變化。這讓趨勢科技意識到,自己非轉型不可。

以傳統資安軟體產品起家的趨勢科技,多年前就開始打造SaaS服務形式的資安產品。隨著企業數位轉型浪潮、上雲趨勢普及,趨勢科技的SaaS訂閱用戶規模,在2019年上半年達到24.1萬家,首度超越了套裝式產品(On-Premises)的安裝量(21.6萬套),而且領先的差距越來越大,這讓陳怡樺下定決心,要轉變成以SaaS訂閱為主的商業模式,她甚至宣布,趨勢科技要從一家套裝產品公司,變成一家平臺式企業。

2019年啟動STOC轉型計畫,展開技術變革和組織改造

2019年8月,趨勢大動作啟動的這項STOC轉型計畫,不只涵蓋了技術面的變革,更包括了組織面的改造。花了2年時間,趨勢科技全面導入了DevOps流程和文化,打通了原有開發與維運分立的運作方式,同時也將原本金字塔式的階層式組織砍掉重練,重新改造成一個同心圓蛛網式(Radial Web)的扁平組織。

去年11月20日趨勢投資者日活動中,陳怡樺強調,趨勢訂閱營收的比重,在2023年第一次超越了買斷式產品的營收,改採訂閱模式的轉型戰略開始發威。趨勢科技在2023年的年營收約17.5億美元,約臺幣 560億元,SaaS企業訂戶超過42.4萬家,是業界排名第一的雲端資安公司。

為何趨勢能夠打破原本的產品穀倉效應,變成單一平臺模式,她在投資日簡報結束前強調,這個趨勢獨特的組織架構,Radial Web同心圓蛛網架構,正是他們真正的競爭力。

iThome曾在2021年初,以「千人打怪練出DevOps魂」為題,以封面報導過趨勢科技這項STOC計畫的技術面變革過程。詳細介紹了,趨勢科技如何花了兩年時間,將軟體開發實踐遊戲化,還投入超過30位主管和關鍵推手,出動58名DevOps內部專家擔任導師團和裁判,舉辦了一場「星際奇航遊戲」(Trend Micro Star Trek 2020),將趨勢科技想要發展的DevOps發展藍圖和標準,變成了一個超大規模的太空打怪遊戲。趨勢要用這場非典型的DevOps導入實踐,來建立新的企業文化。

當年,超過949位研發工程師,組成 93個打怪團隊,6成來自臺灣團隊,4成跨海從美、加、中、菲等主要軟體研發據點的工程師,利用上班研發工作之外的空檔、周末,長達9個月投入這個趨勢科技創立30年來最重要的一場遊戲活動中,這也是趨勢最重要的一次企業文化再造。

949名趨勢員工,利用忙碌上班研發工作之外的空檔、周末,長達9個月投入了這一場DevOps遊戲化活動「星際奇航遊戲」。(圖片來源/趨勢科技)


 

女童軍出身的陳怡樺,借用了童軍精神「智、仁、勇」三個字,作為趨勢企業文化轉型的方向。「企業文化就是一家公司做決定的依據和做事的方法,」陳怡樺當年午夜跨海視訊,接受iThome採訪時告訴我。

她解釋,利用雲端和DevOps蒐集到的龐大數據來做正確的決定,善用資料來改善決策就是「智」。有了數據後,能看到顧客如何使用產品,就更能站在顧客成功的角度,而非產品成功的角度就是「仁」。

最後一項「勇」,是要求公司中的每一個人,都能勇於追求成長和承擔所做的決策。

不只是PM或業務的責任,而是每一個人都能看重顧客的成功,將客戶價值提升視為每一個人的責任。

當時,趨勢科技訂出了三大轉型目標,第一項要從產品成功導向的思維,轉為以顧客成功導向的思維,其次是要將由上而下決策模式,轉變為資料驅動的決策模式,最後一項目標是,將過去由業務負責營收,研發負責產品的分責模式,轉變為人人看重顧客價值成長的當責模式。

將DevOps實踐遊戲化,讓所有工程師從做中學

早在全球DevOps風潮興起前,趨勢科技從2011年就開始調整維運作法,將雲端儲存專案維運工作,交給具有Ops能力的Dev研發團隊成員接手。4年下來,累積出一套趨勢自己的DevOps自動化作業。

2015年時,趨勢消費端產品研發部門中,過半數產品的開發專案都導入了DevOps流程,到了2019年,更多核心產品團隊擁抱DevOps,一年可以累積20~30個經典DevOps實務。不過,那時趨勢還沒將DevOps導入所有開發專案。直到2019年,趨勢將產品上雲視為發展主軸後,也決定全面擁抱DevOps。

想要改造一家近七千人規模的全球性組織,不是一條容易的路。趨勢在2019年展開了DevOps推廣計畫,曾一度失利,第一年推廣活動的目標是,喚起全公司的DevOps意識。雖然一口氣規畫了涵蓋13個DevOps領域的能力藍圖,要將相關知識和能力,推廣到全公司的工程師。但當時,多數領域的計畫偏重抽象概念的說明,還沒有太多貼近趨勢自家專案經驗的DevOps實踐作法或案例可參考,推廣效果不如預期。

隔年,2020年,趨勢改變做法,以「做中學」作為目標,招募不同產品團隊的成員,帶著自己的專案來報名參加,鼓勵工程師在自己的專案導入DevOps的過程,實際演練DevOps的「假設驅動開發」(Hypothesis Driven Development,簡稱HDD)方法。這一套流程是趨勢希望工程師擁抱的新工作模式,以數據分析來決策、驗證產品設計、了解客戶價值的一套方法論。

93個競賽團隊,近半數完成了34項遊戲化DevOps任務,也留下了大量的「DevOps工程實踐報告」。在2020年之前,趨勢全公司每年最多只能累積30份實踐,但在這場DevOps遊戲的產量,是過去一年產出的14倍,更有50份評選為優秀等級的報告,撰寫超過30份報告的團隊多達5組,每一個團隊的成果就等於趨勢全公司過去一年的產量。趨勢將所有實踐集結成一份自己的DevOps工程指南書,成了他們現在產品開發的核心知識。

全面擁抱DevOps是趨勢大動作轉型的技術面實踐,趨勢科技研發團隊主管,擔任「Y教練」一職的Ryan Pan在2024年Hello World臺灣開發者大會上,分享了趨勢科技過去三年來的軟體研發轉型歷程,這是趨勢科技轉型的另一面,組織面改造的故事,這是陳怡樺眼中的趨勢科技關鍵競爭力。(後續報導請見:趨勢科技成功轉型平臺企業,關鍵是3大改造策略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