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OpenStack基金會

今日臺灣OpenStack Day在臺北登場,總共有將近2,000名IT從業人員參與。而OpenStack基金會也來了多名高層,包含執行長Jonathan Bryce、基金會主席Alan Clark、行銷暨社群副總裁Lauren Sell,甚至主導OpenStack專案技術走向的工程副總裁Thierry Carrez也到場。根據OpenStack基金會執行的的使用者調查,在今年OpenStack的部署量較去年同期增長44%。其中74%的部署位於美國境外。而以OpenStack架構投入正式環境的運算核心也已超過500萬個。在全球財富500強中,也有50%導入了OpenStack。

Jonathan Bryce表示,面對現今多元IT環境,以及大規模的儲存、運算能量需求,企業必須打造一個彈性的基礎架構,才能因應營運上的挑戰,「OpenStack有能力作為運作裸機、虛擬機器與容器的單一平臺。我們也致力於結合其他開源技術,共同打造一個未來的分散式基礎架構。」

在過去許多廠商選擇將自家獨門技術鎖在自家環境中,但是到了現今,許多新興技術如AI、IoT的領導廠商,紛紛都將這些專案開源釋出。因此他認為,OpenStack目前的角色得超越IaaS,更進一步成為開發者實現創意的開放雲端平臺,「創造可組合式的雲端原生應用程式。」

解讀私有雲未來的發展,Jonathan Bryce表示,目前私有雲已經朝私有雲2.0(代管私有雲)發展,「OpenStack最初就是要解決大規模運算的難題,但它現在遍及電信、電視業以及某些研究機構所使用。」他認為,第一代私有雲發展重點重虛擬化技術,核心技術包括了VMware、CloudStack,需要仰賴大量的專業技術人員。但隨著技術演進,第二代私有雲趨向成熟,除了基本虛擬化技術外,儲存虛擬化也是關鍵,而支援環境則更多了容器,而容器調度工具如Mesos、Kubernetes也變成了核心技術。

而OpenStack代管雲的運作方式,「就是把私有雲交給專業人士維運。」Jonathan舉例,在今年波士頓的OpenStack高峰會中,奇異數位醫療即採用Rackspace的遠端代管私有雲服務。醫療應用如果要上雲端,得在高度監控的安全環境運作,但是公有雲廠商往往不容易滿足如此需求。再者,奇異雖然擁有許多IT設備,但本業仍非專業IT服務廠商,因此才選擇無論是雲端建置、管理任務,都委外廠商負責,內部資訊團隊則專注開發業務相關應用程式。他認為,第二代私有雲的挑戰在於文化跟業務流程,「如何扭轉企業對基礎架構的既有想法,或是讓維運團隊跟開發團隊合作更加緊密。」

目前OpenStack問世已經邁向第8年,OpenStack基金會為了確保該專案能繼續維持成長動能,Jonathan Bryce表示,在2017及2018年,OpenStack基金會總共鎖定了5大方向,要加強社群運作。第一是推出更多工作坊,教導使用者OpenStack的運作。第二則是暢通企業使用者與基金會的溝通,他表示,在今年波士頓高峰會時,已經開始實驗舉辦交流論壇,聚集使用者與開發者,讓雙方進行溝通。第三則是解決當前系統元件的複雜性,在運作上,OpenStack將從剔除不必要功能、精簡系統組態選項,以及挑選重要專案實作下手。再者則是繼續加強與開源社群的合作,包含Ansible、CloudFoundry、OPNFV、Kubernetes等社群。最後則是培養社群領袖,讓OpenStack社群變得更茁壯。

另外,Jonathan Bryce也揭露,即將在今年9月舉辦一場大會,廣邀各界討論邊緣運算(edge computing)的標準。他表示,目前邊緣運算沒有標準作法,AWS Greengrass的功能仍過於陽春,不見得能滿足不同邊緣運算的需求。OpenStack已有一些用戶,自行設計了不同的邊緣運算架構。例如美國電信商Verizon設計了一個Cloud-in-a-box系統,利用OpenStack的套件,客製一個家用路由器大小的邊緣運算主機,部署了一套容器化的OpenStack代理端程式,可以放置在咖啡館內,提供咖啡館內VPN網路、資安控管。

因此OpenStack基金會準備在9月舉辦一個Open Dev大會,邀集各界來討論出一套邊緣運算參考架構(Reference Architecture),可能針對不同應用需求,例如像是AWS Greengrass以資料處理過濾為主的Lambda主機,或是功能更強的本地端邊緣運算主機等範本,「也將作為OpenStack未來推薦或內建的邊緣運算參考架構。」Jonathan Bryce表示,OpenStack也希望在邊緣運算應用上能有一套參考規範,建立一個開放參考架構,而不是各自發展專屬的封閉架構。

OpenStack 基金會主席暨SUSE 行業創新、新興標準和開源總監Alan Clark則表示,現在世界改變的角度相當快速,新興科技如AI、IoT、區塊鏈、邊緣運算推陳出新。而科技雖然可以促進人類生活進步,但是同時也帶來挑戰,「特別是商場上的輸家,將被贏家所顛覆。」他表示,未來企業想要持續生存,必須面對三大挑戰。第一是產品推陳出新速度,不僅得快,消費者要求標準也變得更高。再者是服務發布的敏捷速度,無論使用者在世界何處,都能迅速使用服務,「最後則是在該領域取得領先地位。」面對這些挑戰,Alan Clark表示,雲端技術就是解決方案。他指出,95%企業已經導入了雲技術,而72%企業導入私有雲,而Gartner也認為,雲端優先已經是企業相當普遍的經營策略。

而目前企業IT架構中,Alan Clark認為,主要可以分成敏捷IT及傳統IT。前者已經擁抱了新興技術,像是容器、雲端原生應用程式,或者DevOps等工作方式,「但是傳統IT仍然有許多老舊的基礎架構。」他認為,傳統IT的演進過程,必須確保系統穩定性、高可用性,在更新升級時,也不會影響既有應用程式的運作。同時還得要盡可能支援不同的Hypervisor。

雖然Alan Clark認為,雲端可作為企業解決新營運挑戰的方法,並利用OpenStack作為傳統IT及敏捷IT的串接橋樑。不過,目前維持使用單套(Monolithic)架構的企業仍不在少數,即使這些企業導入了雲端,礙於既有架構包袱,仍然無法享受雲端的好處,例如按需求進行水平擴充。針對此疑慮,他表示,既有架構搬上雲端,的確仍維持原有樣貌,許多案例中,企業也難享受到雲端帶來的好處,「但即使如此,我認為導入雲端仍然可以有所改善。」他舉例,像是基礎架構管理、認證自動化,同時也可以讓減低維護成本。

而許多人也好奇,企業該執行哪些前置作業,才能步入雲端?Alan Clark認為,首先得對內部應用程式進行盤查,釐清其重要性、使用量,「如果該應用程式並非核心,可能就沒有搬上雲端的需求。」再者是考慮許多業界常用的Lift-and-shift策略,「雖然不會很快看到雲帶來的好處,但至少能減少管理成本。」最後則是思考應用程式該使用何種技術打包、交付,「無論是VM、容器或是裸機都可以。」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