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過未來掌握並應用「知識」的人,就是贏家。最近關於「知識經濟」如何落實引起討論,你的看法呢?

我們可以參考新加坡的作法,新加坡政府從四個方面開始推行知識經濟,成效相當不錯。第一是教育,這是做任何改革最根本的一步。新加坡政府承認過去都是填鴨式教育,因此將所有課程減少1/3,把這些時間挪做學生互動討論,或是上網學習。

第二是從法律著手,修改法規以及制定一些有助於發展高科技的條款,例如設立投資租稅減免的優惠條款,這其實是跟台灣學的,為了獎勵企業投資而制定,只要投資高科技產業,就有20%的租稅減免優惠,對投資有很面的效益,不過台灣卻在1999年底把這項條款廢除掉了,我認為有點可惜。

第三是國家基礎建設方面,除了寬頻的鋪設外,還有類似科技智慧島的都市計劃。新加坡政府正在規劃一個Science Hub,會具備科學園區的功能,並且增添人性、生活機能的設計,例如不需要任何汽車,以全區鋪設的軌道車代步等等。

第四是資金的導入,新加坡政府拿出10億美元做為種子基金,歡迎各地的基金管理團隊前來申請,據我所知台灣有將近200家去新加坡申請資金,最後申請到的只有兩家─中經合與富鑫創投。這個方式很快為新加坡引進國外知名的創投公司,帶動當地創投以及整個金融市場,形成更活潑更適合新經濟的生態。

我參與新加坡政策制定的過程中,發現新加坡人非常努力,政府很有效率,不過有時方向不一定正確,所以一旦他們設立出正確的方向,力量就會很強大。你擁有美國、新加坡、香港的工作經驗,如今回到台灣,你認為什麼是台灣目前該努力的方向?

我兩個領域是我覺得比較急迫的。台灣政府推動的政策,好像做的不錯時,就會被認為「與民爭利」,做不好又是「成效不彰」,這反應出方向上或許出了問題。

台灣高科技產業以製造代工為主,而這個領域最重要的就是「標準」,想想我們每片DVD都要付標準權利金,合起來是多大的一筆金額,因此我認為政府應從參與國際標準制定的方向努力。

當然,台灣政府過去沒有參與很可能是因為我們在聯合國沒有投票權,我想或許可以藉由跟新加坡合作來解決這個問題。因為新加坡國家小,參與標準制定決策的人數就少,我們可以跟他們談合作,以他們國家的名義參與投票,再由我們提供一些人才或技術上的支援互惠。

另一方面是生物科學的發展,這部份若不開始規劃發展,未來會嚴重落後其它國家。我認為努力的方向應該是研究東方人特有的基因與病痛,因為這一方面西方人不會有興趣,競爭自然就少,並且跟亞洲國家合作,一同研發並申請專利。

什麼因素讓你決定從技術人的背景轉而從事創投?

很多事情我都是全球最早開始做的,不過先鋒有時會變成先烈。我在美國GO Inc.的經驗就是很好的例子,Go Inc.可以說是最早研發PDA的,不過為了讓它什麼功能都有,結果成本太高,因而沒有成功,機會就流入3Com手中了。

回想起來,過去我專注在研發技術的時候,看到的未來都太遠了,大概比市場早了10年,對創投來說,這樣太早。還好科技日新月異,時間的距離也跟著縮短。漸漸我發現我看到的未來,實現所需的時間愈來愈短,從10年變成5年再到現在的2年。1到2年的預測對創投而言最適合,因此我想現在是我進入創投業的時機。

我雖然是去年底才加入中經合,不過我個人倒是從很早就開始投資了,我最早的投資在28年前,投資現在宏碁集團董事長施振榮製作的電子計算機。去年網路股災後,網路公司不再受投資人青睞,談談你對網路發展的看法?什麼樣的公司你會投資呢?

一定要有突破性,具有廣大市場的才有機會成功,所以複製別人的Me too公司是不會有機會的。其實歷史是一再重複的,今天網路發展的情形,過去也可以找到類似的例子,1998到1999年網路形成熱潮的時候,我就覺得那是一個hype,一定會再掉下來。

就像是汽車工業的掘起,當時由於製造汽車的技術門檻不高,一時市場上出現上千家汽車製造商,經過淘汰合併之後,成為今天的局面,所以我認為網路也是一樣,未來只會有一兩個領導品牌。

我是看好網路的,也投資了許多公司,像新浪網、蕃薯藤等等,我都在很早期就投資了。所有新的東西,我都很感興趣,從小就是這樣,我想如果有人賣去月球的車票,我會買一張!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