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台灣區董事長暨總經理余振忠今(2/19)日表示,台灣每年的國民生產毛額(GDP)有1成來自外商採購,對於台灣既有的產業環境而言,高科技產業不宜再過度擴張,對於如何根留台灣,政府應在法令制度上跟上全球營運中心的運作腳步,千萬不要低估全球運籌中心能夠為台灣帶來的優勢,以新加坡而言,便是充分利用全球運籌優勢的最佳例證。高科技產業不適合再快速擴張

余振忠認為,台灣在營業來源上來自內銷與外銷市場。內銷市場狹小是無庸置疑的,但也由於台灣的地小人稠,相對也提供了優勢,例如在方圓100公里以內集結了資訊產業相關的廠商,形成國外亟欲達成的資訊聚落(Village),再加上本土原先具備的製造優勢,在先天內銷市場不足的限制下,反而成為另一項台灣在資訊製造、供料與上下游的優勢。

另一方面,對於本土的高科技產業來說,目前確實不是值得大伺擴張的時間,由於目前全球科技產業正面臨轉變,台灣高科技廠商應思考未來發展的方向,不宜再過度擴張。以目前紛紛西進的發展看來,最後將是具有全球運籌特性的產業根留台灣,對於本土產業來說,更應該重新思考全球運籌中心背後所帶來的優勢,並保留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政府政策足以影響全球運籌中心的建置

建置全球運籌中心,政府的政策相當重要,相關的法令必須跟上運籌中心的建置。如人才開放來台,政府若有意建置台灣成為運籌中心,以當前科技人才不足而言,政府應儘速開放人才來台,以各項優惠政策吸引科技人才,否則人才不足,建置運籌中心也心有餘力不足;另一方面,對環境的供應也是重要考量,若基本電力不足,或水力供應不暢,對產業而言都不是件好事,營運中心不應該只是淪為口號,而是正視它所帶來的效益。

余振忠認為,以新加坡而言,便是一個成功的模式。在亞太市場中,廠商的亞太總部皆設於新加坡,當高層的人士皆往新加坡流動時,所形成的產業優勢也將陸續出現,再輔以政府、環境的搭配,使新加坡得以快速成為亞太區的運籌中心,以現在政府所喊出的全球運籌中心來說,不論是政府或業者,都不該低估運籌中心將為台灣所帶來的優勢。
製造與電信產業成為吸引外商駐足之處

目前本土外銷比重高出內銷許多,外商採購部份則高居GDP的10%,去年康柏便以97億美元一舉奪冠,IBM採購50億美元,HP 45億,戴爾40億美元,Apple則達20億美元,對本土產業而言,除了在資訊產業的製造能力獲得高度青睞,多家外商不論是發展PC或IA產品皆需倚重台灣的製造能力外,目前蓬勃發展的電信產業亦是吸引外商來台的重要因素,相對於不宜過度擴張的科技產業來說,電信領域呈現的是一個成長的市場。

以目前本土市場容納近50座的網路資料中心(IDC)來說,是電信產業競爭差異化的重要所在。安碁總經理張善政認為,最後將存留10家IDC,對於吸引外商進駐,已具備高度的吸引力。除IDC外,固網的開台、手機製造與換機市場、電信帳務系統等,皆是外商亟欲進入的領域,當市場足以吸引外商與人才加入後,營運中心的效益也就自然浮現。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