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日報發行人詹宏志和明日報的員工大會上,明日報員工提到明日報轉型後,是否會有特定的合作對象,和壹週刊有沒有合作機會時,詹宏志即表達壹週刊目前僅有發展平面的計畫,並保留了在網路服務上合作的空間。

也因此,在壹傳媒進入台灣市場時,壹傳媒之前投入網路事業的所作所為,便成為壹傳媒在台灣是否跨入網路市場的參考。黎智英15個月燒掉15億元港幣

現任壹傳媒主席黎智英在1981年建立自有品牌Giordano,成功的在成衣市場打下連鎖江山,在1989年轉戰媒體業推出壹週刊,隨後在1995年創立蘋果日報。

黎智英在2000年1月接受壹週刊專訪時,曾經形容網路是一個高風險、高回收(High Risk, High Return)的遊戲,而他的網路大計是一個超級網(Megaportal),將會有上百個網站,對網路發展充滿企圖。

黎智英在網路上的一個主軸是以網路、電話、傳真進行直銷的蘋果速銷在1999年6月成立,希望將傳統零售業務由實體的經營模式,轉移到網上消費並降低成本,壹蘋果網路則是在1999年4月推出,在10月份正式推出,在2000年中一度擁有21個網站,壹傳媒亦同時發展網路業務壹互動網路(www.nextmedia.com),旗下擁有超過10個網站。

但是從2000年6月起蘋果速銷開始低調關閉門市,8月將行動電話及配件的13家eZone分店,9月將eZone轉手,並結束蘋果旅遊。

黎智英在2000年10月分接受商業週刊(BusinessWeek)專訪時曾經指出,蘋果速銷的虧損已經由初期每月虧損770萬美元,減少到每月230萬美元,並預計要在2001年2月在達到財務上的損益兩平,實質的損益兩平則是估計在2001年中,不過黎智英隨即在11月關閉壹傳媒網站,並在12月結束蘋果速銷。

黎智英的網路事業,最終的結果只剩平面報紙和雜誌的內容轉到網路上,以及蘋果馬網的經營。根據文匯報的報導,黎智英在由1999年10 月到2000年12月的15個月時間,總計燒掉了15億元港幣(約新台幣68.5億元新台幣)。

黎智英並在商業週刊上承認錯誤,指出投資網路事業最大的錯誤在於快速的擴張,及失去經營焦點,是一個驕傲自滿的人,未經試驗,就把大量資金投入網路經營,違反了自己的經營原則,曾經形容現任全國人大委員長李鵬為『龜兒子』的黎智英甚至形容,李鵬沒有打垮我,網業狂潮卻把我打垮,最危險的敵人還是自己。壹傳媒網路經營重實質收入

不過黎智英在接受商業週刊專訪時也強調,除非有一天蘋果速銷沒有賺錢的可能,才會關閉蘋果速銷,所以蘋果速銷在2000年12月結束營業,也印證了蘋果速銷沒有獲利的可能。

此外,壹傳媒旗下的壹週刊在2000年11月23日開始,將網站內容限定在只有訂戶才能瀏覽,半年收費144元港幣(約新台幣650元),全年收費268元港幣(新台幣1220元),是香港率先試用收費的制度。

當時香港信報引述分析師意見指出,壹傳媒的知名度高,收費雖會造成用戶減少,但是不會有大量的流失,加上網站上的點閱率大部分來自海外,因為海外的印刷費用高、時間慢,因此海外讀者流失的比例不會流失的太快,最重要的是收費可以增加壹傳媒的收入。

在壹傳媒數度裁員的時候,強調裁員是為了因應網際網路的急遽轉變以及新的要求,並強調裁員的目的是為了加強有實質收入網站的營運能力,因此如果將來明日報和壹傳媒之間的合作,除了初期的員工推薦任用之外,就可能是在明日報訂出付費服務的經營模式之後,才會有進一步的策略聯盟。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