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導,台灣的網路報紙明日報,因為資金問題而必須終止,凸顯了依賴廣告營收為主的新聞網站前途堪慮。新聞的生產是一個昂貴的過程,(網路)廣告並不足以支持
華爾街日報附加了明日報首頁的照片,描述了明日報24小時即時新聞更新的方式,『今天傳送明日新聞』的理想,以及在開站之初,和一般網路公司一樣,以高薪和股票挖角傳統媒體資深人員的作法。
華爾街日報根據明日報發行人詹宏志決定終止明日報的過程,指出明日報在2000年下半年開始資金出現問題,最後經歷4個月的奔走卻無以為繼,並引述詹宏志的說法,直指最大的錯誤是來自對於網路環境成熟時間的判斷過早,單純在線上發行的經營模式造成失敗。
華爾街日報並引用香港Gartner Group研究總監Joseph Sweeney的看法指出,新聞的生產是一個昂貴的過程,(網路)廣告並不足以支持,雖然整體網路廣告的市場仍有成長,但是過多的網站彼此競爭,反而造成個別網站收入的下降,唯一網路媒體要成功的方式,就是結合網路與實體。
華爾街日報並指出,明日報結束營運,是台灣網路公司截至目前為止最大的災難(casualty),也對其他單純只在網路上經營的媒體是一大質疑。
網路媒體困境中外皆然,電子報是轉機
不過網路新聞服務的困境也不是台灣才有的狀況,美國的網路新聞媒體也都面臨經營上的瓶頸,例如CNET在2000年初開始推出動畫式的廣告,同時也將廣告從以前橫幅廣告的位置,移到網頁中央,就是試圖增加營收的動作,但是CNET在2月也還是宣布將裁員10%。此外像TheStreet.com在2000年11月裁員20%,也結束英國倫敦的營運,雖然以訂戶的收費作為基礎,已經挹注210萬美元的營收,佔總營收的1/3,但是TheStreet.com也還是持續試驗其他的收費方式,至於New York Time Digital則是除了在 1月裁員17%之外,在本週也試圖發行完整的電子版,收取和印刷版相同的費用。
在報導網路媒體困境時,華爾街日報亦曾以Rising Tide Studios做為轉型收費的例子,將電子報視為網路媒體收費的機會,Rising Tide Studios旗下擁有4萬5000訂戶的Silicon Alley Daily電子報,在2月初開始對原本免費的訂戶,提出每星期多收取一封促銷郵件的要求,如果訂戶不願意,就必須終止訂閱,Silicon Alley Daily的收費是每1000封收250美元,旗下專精於無線通訊的Wireless Reporter,雖然只擁有10000名訂戶,但是卻收取1000封500美元的費用。
華爾街日報指出,雖然這種要訂閱免費刊物,就得接受廣告的作法,可能會引起讀者的反感,但是在以獲利為優先考量,加上網路廣告下滑的影響,網路上的媒體業者被迫必須尋求不同的獲利方式。
華爾街日報同時也引述Yankee Group的意見,指出網路的橫幅廣告不該是網路媒體的唯一管道,網路媒體必須具有獲利的能力,Jupiter Research分析師Christopher Todd則指出,電子報會成為重要的營收來源,網路媒體勢必尋求更多附加廣告的方式,根據Jupiter的研究,在2005年所有促銷的電子郵件,將會達到2680億封的規模,24/7執行長David Moore也指出電子報將會成為最熱門、最具吸引力的廣告方式。
熱門新聞
2024-11-10
2024-11-12
2024-11-10
2024-11-11
2024-11-11
2024-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