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用直銷方式搶進全球前10大電腦廠商的戴爾(Dell),今(2/23)日舉行登台10週年慶,去年在台的採購金額達40億美金,已可達政府供應鏈計劃的補助標準,在與前年推出的A計畫錯身後,目前台灣戴爾有意爭取在台的供應鏈計畫,與中國大陸、韓國爭取亞太區的供應鏈建置,但因多方爭取,因此原定上半年推出的計畫則可能延後至下半年。建置供應鏈的最直接效益為採購金額的提升

戴爾台灣區總經理孫震宇表示,建置供應鏈(Supply Chain)的目的在於降低成本,原廠必須瞭解客戶的所在,對上下游進行整合,將戴爾長期以來在直銷上的經驗與模式帶進台灣,雖然戴爾在供應鏈上的整合已於去年底完成,但對資訊產業而言,一年的變化相當快速,為因應環境、潮流變化,戴爾在各地的運作架構也必須更新,除既有的經驗移轉,也將把內部人力資源帶進台灣,建置完成後,最直接的效益便是對台採購金額的提升。

根據資策會市場情報中心(MIC)估計,去年外商對台採購以康柏97億美元最高,其次為IBM的50億、HP的45億,戴爾則為40億美元,以去年戴爾全球319億美元的營業額來看,亞太區僅達1成比例,僅達32億美元,所受到的關注也將依比例推演,但因亞太區51%的成長快速,台灣地區更為快速,成長幅度達6-7成,因此重要性也相對提高。
兩岸三地建置待評估,原定計畫可能延後

政府在去年評估可申請A計畫的外商後,有IBM、Compaq、HP與Dell等廠商合乎標準,但戴爾卻未提出申請。戴爾表示,由於直銷運作最重視速度與效率,戴爾內部的供應鏈計劃已建置多時,原定去年底完成,而A計畫卻定在今年底竣工,戴爾認為沒有必要因取得1/3的政府補助金額而延後既定的計劃,所以未進行申請而自行建置,但近期因總部有意在亞太區建置供應鏈,且台灣具有製造的上下游優勢,因此與政府展開洽談。

目前戴爾在新加坡設有亞太營運中心,但亞太各國看好供應鏈建置後為整體產業所帶來的效益,目前包括中國、韓國等地皆極力爭取供應鏈的集線中心(Hub Center)建置,其一可帶動當地資訊產業上下游的發展,若再加上政府單位支持,更可獲得總部肯定,其二則是強化戴爾與當地製造業者緊密的合作關係,而台灣部份則佔了政府、製造等優勢。

不過在台商紛紛西進的狀況下,中國方面也極力爭取戴爾供應鏈的進駐,目前戴爾內部也對中國、台灣與韓國進行評估,由於台灣居於兩岸三地資訊龍頭地位,且製造業上下游關係緊密,在亞太區的連動關係良好,因此建置在台灣的呼聲也最高,不過因為評估再三,原定在上半年推出採購供應鏈計畫的時程可能因此延至下半年。
戴爾供應鏈朝向私有體系,並與軟體商合作建置

目前在戴爾的供應鏈計畫中,已有廣達、仁寶、鴻海、台達電、旭寶集團與飛利浦等多家大廠加入,不過這些廠商也同時加入其餘3家的A計畫運作,如廣達、鴻海、台達電、旭麗等皆加入IBM A計畫,HP水星計畫則有仁寶、台達、廣達、光寶、鴻海等加入,形成一家廠商同時加入多個供應鏈的情形,戴爾提出警訊,未來在各自的私有(Private)供應鏈中要接上公開(Public)的電子交易市集(e-Marketplace)時,接軌問題也將隨之浮現。

戴爾對供應鏈建置,認為戴爾本身的供應鏈體系已具備經濟規模,因此仍傾向私有體系運作,且接上交易市集時有資訊安全性的考量,供應商是否願以將資料公開仍有問題,因此將短期內仍將朝私有供應鏈運作;其中所需的相關硬體由戴爾提供,強調Dell on Dell,而運作的軟體則向協力廠商購買工具性程式,包括WebMethod與i2等軟體平台。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