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簡稱家防中心)往年宣導家庭暴力防治的常見作法,多半利用口頭,或發送文宣等方式,將防治理念推廣到社區,但今年作法卻很不一樣,不再只是公布統計數字而已,還將過去臺北市全年1萬3千多件的家暴資料加以彙整分析後,繪製成一個大型家暴案件風險地圖,可以篩選出全北市12行政區的潛在高危險熱區,甚至還能查看以「村里」為單位的風險地圖,讓當地居民更有感。
這也是家防中心第一次嘗試透過資料分析以及視覺化的呈現方式,來協助社區家暴的預防宣導。甚至家防中心後來更依據這份風險地圖,決定未來防治宣導政策的推動方針,例如需要加強防治的對象必須是潛伏高風險的社區,或是屬於將來可以扶植成為示範社區的「零暴力容忍社區」等,並依據這個防治宣導政策,來做為整年度防治宣導經費的補助優先順序,這個補助經費大約有200萬元,只有提出符合這些防治工作要求的社福機構或公益團體,才可以優先申請補助,讓預算可以真正花在刀口上,以發揮出預防家暴的更大成效。
「傳統家庭暴力預防宣導作法,簡單講就是餵你吃維他命C」 ,臺北市家防中心主任陳淑娟形容,以前家庭暴力預防宣導的觀念上,就是將宣導當作是在服用營養補充品,例如維他命C等,因為是有益無害,所以只要是屬於宣導的社區通通可以吃,所以也不管這些社區需不需要,或需要服用的用量多少顆,因此導致有些社區服用後可能會無感,例如在沒有兒少保護案件的社區宣導兒少保護等,而難以達成宣導所要預防的效果。
除了受限於傳統的防治觀念外,陳淑娟還提到了另一個防治宣導難以發揮作用的原因,就是掌握的社區樣貌特性的資訊太少,例如過去家防中心將家暴案件資料歸檔後,通常只在需要用到時才使用,例如提供整年統計數字時,而不會用於資料分析,找出案件與社區之間的關聯性,且每年統計的家暴案件資料,最小區域也只到行政區,無法提供到以「村里」為最小單位的資料統計,才容易導致所有社區,到最後都吃相同的營養品。
臺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內有一個24小時家暴案件通報中心,今年開始將過去一年上萬件通報記錄,改用視覺化的家暴地圖來呈現,以便找出更有效的防治宣導作法。(圖片來源/家防中心)
用整年家暴案件資料,繪製家暴風險熱區地圖
家庭暴力防治法明年就要滿20個年頭,但對於一般民眾而言,陳淑娟表示,「家庭暴力」這4個字,多數還停留在想像的階段,跟自己無關。常常新聞媒體上,只會看到聳動已發生的家暴事件,如被打得鼻青臉腫的受害者出面控訴,或恐怖奪命情人等。很多時候,家防中心在做的事,都是等到家暴事件發生之後才啟動救援,以停止暴力的發生,可是「只靠事後救火遠遠不夠,事前的預防更重要」她語重心長的說。
所以陳淑娟表示,家防中心從去年9月開始,決定透過結合資料分析的方式,來找出可以達到社區預防作用的更好作法,以減少盲目的宣導政策,「家暴地圖就是我們跨出的第一步,」陳淑娟表示,家防中心利用3個月時間,統計分析臺北市2015年一整年的家暴案件資料,並結合區域資料將分析後的數據經過視覺化後,變成一個家暴案件風險地圖, 從這個家暴地圖上,可以依據區域範圍劃分的大小,如行政區或村里等,來顯示各地區家暴案件通報數量的分布情況,也可以當作是被害者案件發生的風險熱區。
地圖上也利用顏色深淺來區分,顏色越深代表通報家暴的案件數越多,也能夠列出排行榜前幾名,或者是依家暴受害者性別比例來顯示。另外也能依據家庭暴力案件的類型,如親密關係、兒少保護、老人保護及其他家虐等,來觀看各別案件類型在地圖上不同區域的分布狀況。
陳淑娟表示,這個家暴風險地圖的真正用意,就是要讓一般民眾可以更容易了解自身處境,進而增加政府機關與社區間的良性對話,另外也能幫助社工人員進一步做到風險管控,能依每個社區不同的家暴案件特質,來找出問題對症下藥。
因為這些用於分析使用的家暴資料,都是屬於個資,不能恣意公開,所以陳淑娟表示,在分析前,已經先將資料經過去識別化的動作,且最小區域只統計到村里,就算是拿到資料,也識別不出這是哪個案件,以確保家暴的受害者個資不會輕易洩露。
「開始用家暴地圖後,也糾正我們以前沒發現的不少迷思和盲點。」陳淑娟直言,以前社工進行防治宣導時,常會以家暴案件數多的社區,優先做為家暴預防的重點宣導社區,因為主觀上認為案件量多的區域,就代表較容易缺乏預防暴力的意識,但後來社工依分析結果,實際走訪每個社區後發現,這些地圖上標示為高危險的潛在家暴社區,其實有部份是「暴力零容忍社區」,例如臺北市文山區忠順里等,因為當地民眾很熱心,左右鄰居只要察覺有可疑的家庭暴力事件正在發生,就會馬上通報,所以案件量才會增加。
至於其他案件數不多,甚至是完全沒有案件發生的低風險社區,陳淑娟指出,這也有可能只是因為社區居民對於家暴的發生,多半抱持冷漠旁觀的態度,導致許多案件最後沒有通報處理,反而才是家暴防治宣導所要鎖定的目標對象。
臺北市家防中心主任陳淑娟表示,家暴風險地圖不只能讓民眾了解自身處境,也能進一步管控風險,依據不同社區家暴案件特性,來找出問題對症下藥,預防暴力再發生。(攝影/洪政偉)
分析個案受暴者特徵,建立家暴再發生率的預測模型
從3月家暴地圖上線開始使用至今,陳淑娟表示,不只協助社工人員找出真正需要防治的社區,更重要成果是,「讓社區草根防治的力量,透過這個地圖開始浮現。」她表示,像是暴力零容忍社區就是一個能夠幫助政府共同推動防治宣導的好幫手,「只要將這些模範社區和高風險社區連結在一起,社區自己就會動起來。」她說。
陳淑娟指出,政府的真正工作,在於分辨社會問題,然後依據輕重緩急,來協助這些有各式需求的社區媒合,讓不同社區可以依自己社區特性,來發展適合防治的作法。「過去我們有這些資料,但沒有整理分析,所以資料並不會告訴我們這些事。」她表示。
北市家暴風險地圖雖然已獲得初步成果,不過陳淑娟還不滿意,她表示,目前還有許多可以改善的部分,像是這份地圖主要是統計通報數為主,並非是家暴發生多寡的結果,而原先的地圖也沒有考慮到人口分布密度,而不同地區的人口多寡,也會影響到其所居住區域的家暴風險排名等。
陳淑娟表示,之後還計畫推出一個再犯風險地圖,將利用長年蒐集到個案資料的受暴者特徵,來建立一個家暴再發生風險的預測模型,讓社工人員未來在評估家暴案件時,除了原來已有的暴力危險量表,還可以增加另一個再發風險指標,可以用來輔助判斷,以降低被害人再次受暴的風險。
熱門新聞
2025-01-06
2025-01-07
2025-01-08
2025-01-08
2025-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