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業眾信會計師事務所風險管理部副總經理曾韵表示,目前政府發展資料治理的應用相當積極,但是因為沒有明確的法規依循,使得不同部門之間的資料不流通,是目前最大的阻礙。(攝影/洪政偉)

資料治理對政府部門而言,並非新的概念,勤業眾信風險管理部副總經理曾韵表示,過去幾年,政府部門早就已經開始用數據來輔助決策,舉例來說,目前臺灣分析犯罪數據畫出犯罪地圖,結合警察巡邏箱的布建政策,犯罪熱點地區就增加巡邏箱,而比較安全的地區則減少巡邏箱,若是沒有資料分析的協助,警察只能靠著自己的經驗和印象,認為哪個地區比較容易有犯罪事件,就加強該地區的巡邏。

從被動轉為積極,政府運用資料治理的態度變了

曾韵觀察,臺灣開始出現一個好現象,解決問題的人知道資料可以輔助決策的程度,開始會找資料分析的專家合作,政府對資料治理的意識提高了,也開始會找各式各樣的場景、新的問題來應用。政府在資料治理的態度,也開始轉變,從過去的被動,慢慢地轉為主動,開始會以為民服務的角度,用資料來解決問題。

尤其,這一年來政府比過去積極許多,資料治理下一步就是智慧城市,依她的觀察,不少政府機構,在規畫智慧城市時,也納入了資料分析策略,而大規模地部署感測器,希望藉由這些感測器累積數據,來支持智慧城市的政策。

政府資料治理目前面臨最大的挑戰是法規和組織

依照曾韵觀察,目前政府已有資料驅動決策的意識,也積極嘗試開發新應用,可簡單分成部門內部小型應用和跨部門的大型應用。

部門內部應用,多半因為政府部門施政需求,才發展出內部專用的數據分析應用,來協助政策規畫,像是市政、智慧城市、犯罪預防等應用,由於這種分析只利用該部門本身具有的數據和資訊平臺,不需要與其他部門整合,因此,這類型的應用相對單純且容易。

而跨部門的大型應用就較為複雜,尤其因為法規規範,各政府機關的資料不一定可以共享,也導致政府機關難以發展出更具整體考量的資料治理應用,這類應用第一個面臨的障礙就是跨部門資料流通的法令規範。

政府部門若只需用到自己內部的資料,相對簡單,但若是要擴大應用場景,發展較全面的資料治理應用,則需要跨部門的資料,甚至是跨資訊系統,都是非常浩大的工程。

不過,因為每個部門各自有一套資料收集和整理的方式,更讓跨部門的資料介接困難重重,有些部門的資料檔案格式慣用PDF格式,有些機關則採用Excel,而資料整理的標準也不一樣,像是年齡的級距、縣市的行政區分類都沒有統一的標準。

政府資料治理三大建議方向

勤業眾信建議,政府資料治理可以朝向3大重點方向,建立數據趨勢的決策思維邏輯,推動透明開放的資料共享,也將民眾共創納入決策的機制。(圖片來源/勤業眾信)

落實資料治理的第一步必須要先做好基礎設施

因為,要落實資料治理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基礎設施先做好!」曾韵強調,許多政府部門不是不願意做,而是面臨國家機密法、檔案法等法規的規定,缺乏了一個整合資料的國家級平臺,而讓許多部門卻步。

政府必須依法行政,最大的挑戰是部門之間的資料流通缺乏一套明確的規範,以政府的角度來說,即使政府部門的資訊部門非常樂意分享資訊,政府部門只能執行法規規範內的事,也不願意承擔太多風險,政風處也擔心會觸法,她舉例,臺北市政府有項去年的資料治理專案,目前也還卡在法規和組織的問題,遲遲還沒有解決的辦法。

再者,有些政府部門會擔心,自家資料與其他部門分享後,會引起民眾的疑慮,舉例來說,八仙塵爆事件的當下,臺北市資訊局提供就醫原始資料,與社群合作開發出傷患查詢系統,提供民眾查詢傷患就醫的醫院,但是,卻有部分民眾認為這樣的系統,會有洩漏傷患敏感資料的疑慮。

她建議,政府應該要將所有部門的資訊,都整合到一個大平臺,來實現各政府部門資料的共享性,如此一來,也能讓每個政府部門的資料格式遵循相同的標準規範,以提升資料可用性,進而能規範每個部門的資料存取權限,以及如何運用資料等規範。

不過,她表示,這樣的資料平臺,該由哪一個政府部門來負責,也有待討論,一來負責的部門需要有高效能的軟硬體設備,才足以負荷所有其他部門的使用量,也因此,還需要更多採購的預算才能建立大規模的資料平臺,再加上後續維護和責任的歸屬等問題,對政府機關都是一大難題。

資料治理兩大迷思

此外,政府部門在推動資料治時,常常會有一些迷思,「數據一定要準備齊全才能分析嗎?」曾韵認為,其實不然,「資料永遠沒有完整的時候,先定義出要解決的問題才是最重要的事,有了目標,就會想辦法收集到相關的數據。」她提醒。

如此一來,政府部門就能很明確地知道需要什麼類型的資料,她認為,為了解決一個問題,就會盡可能思考這個問題所需哪些資料,這些資料都很齊全,是一種理想情況,若資料不足,政府就可以進一步思考,增加收集數據的設備,還是用其他數據來補強,例如,若是要分析人流,但是某些街道缺乏影像資料,可能需要增加布建監視器,或是可以用其他方式取得人流的數據。

另外,也會有許多人認為數據不夠多就不能夠分析,曾韵認為不見得,還是要回歸到要政府部門想解決的是什麼樣的問題,有些問題可能只需要單一機關內,既有的資料就能分析,且數據也不一定要多,有時些問題則是需要配合許多不同部門的資料,用整合型的資料,才可以讓政府部門看到更多不同面向的解決方案,用來制定出最適合的政策。

資料治理四階段推動歷程

勤業眾信認為,政府資料治理是一個旅程(Journey),必須從制定明確的解決問題目標開始,收集相關問題所需的資料,建立分析工具,最後再解析資料分析的結果,進而將結果納入制定政策的考量。(圖片來源/勤業眾信)

政府導入資料治理的5項建議和4個步驟

政府想要成功導入資料治理模式,曾韵建議得先做到5件事,首先,導入資料治理方法的部門,必須取得策略高層支持,並且由最高管理者來負責領導,第二則是要檢視組織既有資料治理程度,再逐步訂定階段性的資料治理目標。

第三,資料治理規畫必須符合組織的整體業務目標與法規,因此,部門內部需要與其他部門溝通,第四,政府部門要針對資料治理的優勢,來訂定明確的量化指標,且持續追蹤、衡量結果。最後,政府部門應該要將「資料即資產」的觀念,傳達給部門內部的每位成員,讓組織內部都能夠了解資料的重要性。

有了上述的基礎後,曾韵 認為,再進行資料治理的旅程(Journey),資料治理的旅程又可進一步細分成4個階段,首先,部門必須制定出明確想解決的問題,接著,再由這項問題延伸,收集相關所需的資料,收集完資料後,則可以建立分析工具和平臺,最後再依據分析的結果,針對問題解析資料分析的意義,將分析結果納入制定政策的考量。

長期來說,曾韵建議政府,可以往3大重點方向,來推動資料治理,包括了可以建立數據驅動的決策邏輯,也就是要先具備資料治理的思維。舉例來說,利用數據提出更理性的公共政策方案,用量化數據來追蹤施政成效,甚至用機器學習來提出預防性的解決方案。

第二重點方向是透明開放的資料共享,繼續推動政府資料開放,提高跨部門資料共享,帶動企業開放資料風氣。

最後一項,曾韵建議的發展重點是建立群眾共創的決策機制,不要只將政府視為公共問題的唯一解決者,而是要讓社會團體或NGO組織參與更多,甚至承擔提出解決方案的責任,而政府則轉而扮演整合和推動的角色。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