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晶圓代工與台積電擁有相當重量的聯華電子今(3/16)日宣布,將在製程與晶圓面積上持續投注心力,積極發展0.13微米製程與12吋廠,位於新加坡的12吋廠將在4月12日正式動工,預計明年底正式投產,投資36億美元,而南科的12吋廠則預估在7月份進行少量試產,並投資1000億新台幣,在全球擁有12吋廠的5家廠商中站穩競爭腳步。全力挺進0.13製程與12吋晶圓廠
聯華電子董事長宣明智指出,晶圓製程每縮短一半,單位面積上的晶粒便可增加4倍以上,對於專業的晶圓代工廠來說,縮短製程有助於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日前聯電與IBM所達成的協議目的也在於此。宣明智表示,在製程良率獲得提升後,產量也會隨之提升。
另一方面,在電晶體的設計製造上,聯電也將電晶體的距離縮短,促使資料在傳輸時,可因為電晶體的距離較短,達到較快的速度。宣明智提出一項數據,以0.18微米製程來看,聯電約佔有13%的產量比重,相較台積電的7%而言,高出6%比重,而對於較早的0.5微米製程技術,聯電的擁有率為18%,並逐漸降低,與台積電24%的擁有率少了6%。
宣明智同時表示,聯電集團在去年也進行五合一整合,使晶圓總量攀升為全球第四大,目前全球擁有12吋廠的有台積電、聯電、英特爾、德州儀器以及聯電與日本Hitachi合資的Trecenti Technologies五家,聯電更希望挑戰2010年5成晶圓代工中的80%比重。
南科、新加坡12吋廠陸續投產
宣明智指出,聯電將持續投資在12吋廠的建置,以單位面積來看,12吋廠的利用率可提升2.25倍,而每位員工的生產力則可提升2.7倍,以目前每人的生產額來看,每年可以創造出250萬美元,在投入12吋廠的製造行列後,每人每年生產額可接近1000億元新台幣,繼聯電與日商Hitachi在日本合資成立12吋廠後,南科與新加坡也將陸續加入。
南科部份,將投注1000億新台幣進行建置,預計在7月份正式進入試產階段,而新加坡部份則在下月正式動工,投入36億美元進行建置,最快將可在2002年底進行投產。
同時,宣明智也對挺進0.13微米製程的意義提出說明,一微米是頭髮切面的100分之一,0.13約是1000分之一的比例,今年1月初與IBM與Infineon簽訂技術開發聯盟,架構新時代的設計平台,對於此項聯盟,將有助於聯電在未來幾年取得晶圓代工的有利地位。
網路提振生產力,訂單處理縮為30秒
聯電也透過網路提升本身的競爭力,宣明智認為導入網路改變體質的服務有二,第一是受委託的生產流程服務可以通透化,如同物流公司UPS的運作,可以即時監視製造的流程與進度;第二則是由聯電自行研發Availability to Promise軟體引擎,透過網路進行訂單、交易與監控,協助委託的公司由包含製造的垂直整合進到以附加價值為主的企業。
宣明智指出,單以訂單處理時效相較,1997年時,一張訂單的處理時效為7天,工作人員僅能以5天8小時提供服務,1998-2000年間,因內部資訊系統獲得改善,訂單的處理時程縮為2天,截至目前,因為網路的改變,一張訂單不但縮為30秒,同時服務也由5天8小時擴張為7天24小時,搭配0.13微米製程與12吋廠的佈建提升全球競爭力。
熱門新聞
2025-02-08
2025-02-08
2025-02-08
2025-02-08
2025-02-10
2025-02-08
2025-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