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策會市場情報中心(MIC)今(3/19)日針對我國資訊產業進行趨勢分析,由於伺服器的毛利可能高達3成,因此也吸引本土PC系統、主機板、機殼/電源與晶片組供應商積極投入低階英特爾架構領域。MIC分析師林志宏表示,本土廠商發展伺服器的機會在於遵循微軟及英特爾等標準架構,以大量規格化搶佔99%與90%處理效能的低階伺服器市場。電子商務與服務供應商帶動需求

根據Forrester Research調查,2000年全球的上網人口達到2.3億人,預估在2004年增加1倍,達到4.6億人。隨著上網使用者增加帶來的電子商務,則是伺服器發展的主因。在網路環境中,包括前端處理網頁、瀏覽服務、防火牆與後端儲存、資料庫、企業系統等伺服器,在全球伺服器產業的發展上,銷售量與平均銷售價格卻呈現相反的有趣發展。

這項有趣的發展是,伺服器的需求不斷增加,但是價格卻不斷的下滑。1999年伺服器銷售兩成長22.1%,2000年則成長15.3%,但對於平均銷售價格來說,年複合成長率(CAGR)卻呈現5.7%的負成長,原因在於低價伺服器銷售比重不斷提高,反而使平均價格降低。

根據艾迪西(IDC)的估計,伺服器將由去年的413萬台,成長到2004年的650萬台,平均銷售價格則由去年的14609降至12170美元,成長的主因來自網際網路,其中以電信、金融與xSP需求最為殷切,用途以Web Hosting最高,e-Mail與交易則分別位居二、三。
作業平台與完整產品線為兩大發展模式

在國際大廠的伺服器定位中,MIC認為策略與營運表現大致可分為作業平台與完整產品線為兩大經營模式。作業平台方面,主要有昇陽在高階UNIX領域的RISC架構及Solaris作業系統,而戴爾電腦則是Wintel陣營的忠實支持者,至於IBM、HP與康柏則是致力於全線伺服器產品的完整,自高階的UNIX到低階的NT,皆希望提供全方位的產品線。

而以往在高低階伺服器劃分上的平台,也在微軟推出Windows 2000與Linux進入市場後出現變化。林志宏表示,Linux具有免費與開放的特性,根據ZONA Research調查,越是大型企業對於Linux的接受度越高,到2005年時,Linux將會以26%的CAGR接近1000億美元的市場規模,至於微軟的Windows 2000/NT則是以12%的CAGR達到2000億美元的規模,對成長快速的低階伺服器來說,Windows 2000與Linux的發展值得觀察。
戴爾的發展模式可做為本土廠商借鏡

林志宏認為,依據戴爾發展的的Wintel架構是本土廠商較好的運作模式,一方面因標準化架構,可以依據高需求與低門檻大量生產,另一方面則可以量制價,獲得30%以上的伺服器毛利。

本土廠商的發展機會在於低階或精簡型電腦,以效能99%與90%為主,出貨時以不Bundle軟體的一般目的(General Purpose)伺服器為主,至於高階或以解決方案等服務為主的伺服器,則屬於國際大廠的領域,目前本土廠商在高階領域全無機會可言。

目前投入伺服器領域的廠商,可以初分為4大類,PC系統商,目前本土宏碁、神達、大眾等一級大廠皆已進軍伺服器領域;主機板商部份的一級大廠,華碩、技嘉、微星以及二線廠商皆已跨足;至於威盛則在晶片組廠商部份率先進入;而機殼或是電源供應器的台達電、鴻海等,也已跨入伺服器生產行列。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