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來不會用AI就好像現在不會用網路!」科技部部長陳良基一語點出AI在他心中的重要性,由於陳良基在過去幾年,就有鑽研AI相關研究的經驗,他當時就深深覺得,AI的影響力不同凡響,他認為,AI對各行各業的應用太重要了,因此,去年上任科技部部長後,即開始推動臺灣AI戰略,也喊出「AI小國大戰略」,主掌臺灣AI戰略布局。
「如果喊錯了怎麼辦?」陳良基表示,當時,他主張要推動AI發展策略時,也有人建議不要這樣做,擔心會有風險,但是,他憑藉著自己多年研究經驗判斷,「AI未來是必要的工具,就跟當時的網路一樣,」他表示,1995年網路剛崛起時,許多人會認為不用網路,自己本身的產業也不會有太大影響,但是,現在回頭一看,才發現沒有網路,什麼也不能做。
陳良基相信,AI將來一定會在各行各業出現,且他預估,至少在未來4年內,一定會看到許多AI的應用,出現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也因此,科技部更積極在布局臺灣的AI策略,期望臺灣在這一波AI的崛起,能夠在全球的AI版圖上不缺席,甚至,希望臺灣可以佔有領先的地位。
陳良基表示,各國是將AI,當作促進產業發展的工具,期望善用AI技術,可以提升各行各業的生產力,以及節省生產和服務的成本,從這個角度來看,各國在AI的布局上,就會優先挑選能夠善加使力的地方,而臺灣是以零組件的供應商為主,臺灣作為一個供應商,當然希望可以供貨給每一個應用。
而他認為,AI的核心就是臺灣最擅長的半導體產業,所以,臺灣更應該要掌握這次機會,他表示,去年是發展AI很好的時機點,若能善加掌握,臺灣就不用擔心未來的20~30年後,在這類新工具應用會落後其他國家,甚至能在全球AI發展上,占有優勢。
「研發工作反覆嘗試錯誤的投資很大,但臺灣企業規模多數都很小」,他認為,臺灣企業若等到全球市場開始發展AI後才投入,就會太晚,因此,陳良基希望藉由科技部,扮演探索新科技的角色,先為臺灣企業投入研究,成為臺灣的AI先鋒部隊。
AI與傳統軟體大不同,AI會持續學習不斷進步
從AI的本質來看,「AI是軟體,但有別於傳統的軟體,」陳良基認為,AI與傳統軟體最大差別在於,傳統的軟體開發完成後,功能就定案了,但是,AI的軟體能夠持續學習,讓功能越來越強大。
舉例來說,使用者一開始與一個機器人對話,它能理解的語句有限,但是慢慢地,它能夠回答和處理的任務,將會越來越多,機器人學習的過程,需要透過晶片,並且搭配演算法,「臺灣作為半導體供應商,已經站在最好的制高點!」陳良基認為,將來各個產業AI應用大爆發時,臺灣就能掌握AI商機,為各行各業的AI應用,供應所需的AI晶片。
此外,AI還有一大特點,陳良基解釋,AI應用之所以可以提升生產力,是因為AI系統提供了更好的決策模式,藉由建立預測模型,來優化工作流程,而建立模型的過程中,則需要高速運算的訓練系統和資料。
臺灣發展AI可先由半導體的角度切入,加入AI技術供應鏈
但是,不管是訓練系統的工具、平臺和資料,都是掌握在應用端的業者或國家,處於供應端的臺灣,距離這些工具和技術源頭都比較遙遠。雖然看起來,臺灣AI戰略從人才、應用、硬體、平臺等每個領域都有布局,但是,「臺灣發展AI的重心,還是以半導體為主,」陳良基表示,要協助零組件廠商,來發展往終端AI技術。
他解釋,AI一定需要運算,不管在主機或終端都需要運算力,凡是運算任務,就脫離不了半導體的晶片。
甚至,資料透過網路或是IoT裝置傳送時,也是需要靠晶片來處理傳輸,因此,整體來看,「臺灣未來也將是AI技術供應鏈的一環」,臺灣應該要在現有擅長的半導體領域上,往上加值相關AI技術。
臺灣獨特的AI優勢
「臺灣的硬體產業太強,讓大家忘記,其實其中有半數都是軟體人,」陳良基表示,臺灣有非常優秀的軟硬體人才,尤其,軟體人才非常多,只是多數人畢業後反而進入硬體大廠就業,這一波AI興起後,需要熟悉機器學習、演算法的人才,就連國外大廠微軟也看中臺灣AI人才,來臺設立AI研發中心。
另外,臺灣的半導體產業是世界前三大,陳良基認為,AI將來不管出現哪個場域,都需要有半導體來輔助,而臺灣的人才擅長AI演算法和硬體,「軟硬整合是臺灣的優勢!」他驕傲地說。
不過,他也擔心,臺灣多數廠商還保有零組件代工的思維,他認為,在訓練未來AI人才時,不要只想開發硬體產品,應該要以硬體優勢搭配軟體人才,才可以往終端使用者應用面向發展。
因此,科技部也推動創新創業的政策,鼓勵臺灣軟體人才可以成立AI新創公司,期望在未來4~5年,臺灣能在國際AI的發展上,占有一席之地,也能夠催生出臺灣特有領域的AI領頭羊公司,為臺灣的軟體公司和人才樹立標竿。
熱門新聞
2024-12-31
2024-12-31
2024-12-31
2024-12-31
2024-12-31
2024-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