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通訊產業聯盟今天宣佈成立,共有百餘位產官學界人士、70餘家光通訊相關企業參與,盛況空前,由工研院光電研究所長劉容生當選第一屆會長,錸德科技執行長葉垂景、華新麗華總經理程一麟、華榮電線電纜總經理賈心樂分別擔任副會長,實際推動會務運作的執行委員則由惟達電董事長翁樸山、新怡力科技總經理莊美琛、前鼎光電總經理高嵩岳、光磊科技顧問石修、卓越光纖總經理向亨台、岳豐科技總經理林森福及光電所經理朱慕道等7位出任。2005年成為光通訊主要生產國家
近年來隨著網路發展,光纖逐漸深入到用戶端,相對帶動起光通訊產業的發展,產能產值都極為看好,不過目前台灣廠商過度集中在低技術門檻的元件(Component)製造部門,研發的投資不受重視,部分業者擔心台灣光通訊產業可能因此失去核心競爭力,陷入低價競爭的惡性循環,於是有將台灣視為一個整體,整合有限的上、中、下游產業資源,共同向世界爭取市場佔有率之議,今日宣佈成立的光通訊產業聯盟的成立,正宣示台灣光通訊走向下一階段競爭態勢的開始。
劉容生表示,聯盟的成立宗旨在於有效結合相關產業資源,加速光通訊科技的升級,商討解決光通訊產業可能面臨的問題及需求,加速會員間技術及市場資訊的交換,以利有效配合政府科技發展的策略及資源,加速光通訊產業的發展,並希望在2005年能成為全球光通訊的主要生產國家。推動設立Research Lab
至於具體的策略及目標,劉容生表示,主要重點放在產業技術的升級,除了工研院本身接受經濟部專案研究補助外,更將推動業界共同出資設立研究實驗室(Research Lab),將研究成果分享給台灣廠商使用,並且將引薦國外資源到國內來,如lucent、Nortel等世界級大廠均相當有意願與台灣生產業者洽談合作方案。
劉容生表示,最近業界為擴充產能,不斷購進生產設備,是否真有這麼多的產能容納,他感到有點懷疑,他認為,業者一窩蜂地投入元件的生產,長期來看並不是好事,與其一次買10台機器,倒不如抽出2台機器的資金用在研發技術升級上,儲備未來核心競爭優勢。「中國光谷」深具發展企圖
劉容生舉出投資金額高達135億元人民幣的「中國光谷」計畫為例,說明台灣在技術發展上居於弱勢的處境,他相當感慨地表示,雖然中國在光通訊產業已經有20幾年的發展歷史,但是中國政府對於技術、基礎建設、產業發展架構的重視與投入氣魄,仍讓人感到相當佩服,他呼籲國內應該去思考「台灣要拿什麼去跟人家競爭?」
「中國光谷」是大陸政府在「十五計畫」中針對光通訊產業的發展計畫,主要由光通訊技術相當先進的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為主力,計畫投入135億元人民幣,希望在2005年前達到600億人民幣的光通訊產業規模,並且要在5年內培養出光通訊相關的50名院士、1000名博士、1萬名碩士、10萬名光電技術人才,從最上游的光纖到下游的元件生產都有完整的發展架構,劉容生說,這樣強烈的發展企圖,台灣若不急起直追,恐怕將被遠遠拋在後面。找到台灣在世界生產體系的角色
除了積極投入技術研發升級外,在世界生產體系角色上,劉容生也指出,台灣光通訊產業目前不到100萬美元,全球市佔率不到3%,因此如何加強與矽谷、大陸的策略聯繫與配合便相當重要,劉容生認為,台灣業者要先想想什麼是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在與大廠合作的過程中,找到公司本身在產業中有利的位置,他也建議台灣業者積極參與國際性規格的制定,提早進入先進技術領域。
熱門新聞
2025-01-30
2025-02-03
2025-02-05
2025-01-31
2025-02-03
2025-02-03
2025-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