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攝影/王若樸

「我們要成為醫療數據銀行(Medial Data Bank),」美爾敦創辦人兼執行長吳昉冀說道。成立才5年的臺灣智慧醫療新創美爾敦(Melten),為發展成醫療數據銀行,以醫院病床為收集資料的重點區域,研發出床邊智慧閘道器,集結了護理師呼叫功能和IoT裝置連結功能。目前,在臺灣已有數千床採用美爾敦智慧醫療裝置,包括臺大、萬芳醫院和輔大醫院,而對岸採用的醫院則有深圳第二人民醫院和北大醫療魯中醫院等。

「IBM一份研究報告指出,每個人的一生會產生110TB的醫療數據,但只有1%會被保存下來。」吳昉冀認為,要以這1%資料量來做醫療大數據分析,其實非常不足,還得從改變收集病人資料的方式開始。另一方面,由於分析成效有賴資料品質,因此醫療數據的採集,要從由專業人士作業的醫院開始。

在這兩個原則下,美爾敦以病床為資料收集的重點區域,自3年前起陸續研發出智慧病床設備,比如將傳統的呼叫鈴,改善為床邊智慧閘道器。這個閘道器除了是IP化的護理師呼叫系統,也是結合物聯網的呼叫器,可連接各種感測器和醫療設備,在裝置上收集和運算資料。吳昉冀指出,床邊智慧閘道器的價值不只反映在資料收集上,也因為能直接與醫院設備整合、對接,因此也反映在與醫院的關係上,讓醫院願意長久使用。

此外,採集病人生理資料,也是美爾敦目標之一。因此,該公司開發出可在裝置上執行AI演算法的ECG生醫量測器,可全時量測病人心電圖、即時上傳資料,並偵測是否有心律不整的狀況。不只如此,ECG生醫量測器同時也是床邊急救延長繩,擁有傳統呼叫繩功能,讓病人拉繩按鈕即可呼叫。美爾敦行銷總監李迪愷表示,現在透過ECG量測器,也能觀察心電圖、標記出不正常波形,並通知醫護人員。未來則希望,透過新演算法分析患者心電圖,來預測是否有中風等危險。

而另一個收集病患資料的裝置,則是用來偵測病患是否離床的紅外線熱感應器。李迪愷指出,該感應器配置於病床牆面,連結智慧床邊閘道器,可透過閘道器直接分析病人行為模式,並於系統螢幕以圖顯示病人是左側坐床還是右側坐床,若是離床,則會通知醫護站。此外,該感應器所收集的資料,也可用來分析病人作息模式,判讀病人身體狀況和睡眠品質。

「由於在病床邊收集了大量數據,裝置反應速度也很關鍵。」吳昉冀表示,美爾敦對此採取分散式架構,比如ECG量測器的資料運算,就直接在裝置上執行;而需大量運算的分析,比如呼吸、心律變異分析(HRV),或是以AI演算法來計算血壓等,則由床邊智慧閘道器來執行運算。至於後臺護理站伺服器,則負責處理運算需求更大的分析。

為整合醫院中以不同裝置收集而來的病患資料,美爾敦也建置電子白板,「像軍情室一樣,」能即時顯示病患的醫囑、檢驗資料,以及透過智慧閘道器收集的醫療數據,方便醫護人員在第一時間判斷、決策。

吳昉冀指出,美爾敦目前希望發展H2O平臺(Hospital and home, one platform),也就是透過一個雲端平臺,來採集、儲存和管理醫療資料,不管是在醫院還是病人出院後,都可在同個平臺上使用。李迪愷也說明,H2O平臺是甚至讓病人出院後,也能保有自己的病歷資料,並能在家繼續將醫療裝置量測到的資料,輸入到平臺上、持續使用。不過,他表示目前H2O平臺的應用,還只先以醫院端為主。而透過智慧醫療裝置量測的資料,也都會保存於系統中,並去識別化。李迪愷表示,這些資料未來可實現更多醫療AI的應用。

智慧病床面面觀

李迪愷也在現場展示智慧病床應用情境,牆面上的設備有第一代和第二代床邊智慧閘道器、ECG生醫量測器、智慧輸液系統,以及用來偵測病人是否離床的紅外線熱感應器。

在智慧病床牆面上的是第一代與第二代床邊智慧閘道器,具備呼叫功能,以不同顏色按鈕來表示呼叫的緊急程度,如果護理站主機同時接到數個呼叫,系統將最緊急的紅色呼叫列為優先處理項目,而呼叫資訊也會同時顯示於走廊螢幕、手機和智慧手錶等。

與第一代相比,第二代閘道器多了個7吋螢幕,來顯示病人性別、年齡、特殊註記、照護注意事項等資料,也能顯示連結的IoT裝置數據,像是耳溫槍量得的體溫等。

在IoT設備方面,則有兼具床邊呼叫繩功能的ECG生醫量測器,以手掌般大小的手持裝置呈現,連接呼叫繩至牆面上的智慧閘道器。只要將病患手指放入ECG生醫量測器,就可開始量測心電圖,資料也能同步顯示於護理站系統。此外,該裝置還可透過紅外光與遠紅外光,來偵測患者血管的脈搏變化。

現場中,還有一個智慧輸液系統,只要將一臺黑色小型裝置夾上點滴,護理站的系統就會顯示滴數,並同步顯示輸液狀態,讓護理人員可遠端監控點滴狀態。當點滴即將滴完時,系統則會自動通知護理人員,並顯示於走廊螢幕、護理站主機和手機等裝置。

另一個展示的IoT設備,則是牆面上黑色的紅外線熱感應器,由AI驅動,可根據即時測得的熱成像,同步於護理站主機以圖像方式呈現病人狀態,比如坐於病床哪一側。要是病人離床,系統則會透過系統於手機或平板等裝置通知護理人員,以在第一時間到病房查看。文◎王若樸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