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工業發展會議今日(5/7)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召開,針對產業結構調整及兩岸產業分工競合策略進行研討,並分為五大分組進行討論,其中關於電子資訊工業部分,確立未來的發展願景將以IA工業為核心,帶動通訊、零組件、軟體等相關產業,形成完整電子資訊工業體系,預期產值將從2000年的56.7億美元,成長到2005年的1593億美元。IA網路環境成熟還要3-5年
台灣電子資訊產業走過20幾個年頭,在世界市場上已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後PC時代的來臨,資訊、通訊及消費性產品快速進行整合,形成少量多樣的IA產品市場特色,台灣資訊產業以往代工型態的生產方式,已不足以因應新的市場變化,勢必面臨一番調整。
經濟部資訊工業發展推動小組主任黃台陽表示,IA產品的發展,與網路的環境息息相關,只有在基礎建設完備、頻寬足夠、物流與金流體系完整、並透過家庭網路(Home Networking)串接家電設備才可能完全成形,估計這樣的環境可能還要3-5年。
不過,雖然目前IA產業產值僅佔資訊硬體的3%,但是預期環繞IA概念的服務及應用,將會帶來越來越多的家電與資訊衍生的3C產品,黃台陽表示,這樣的趨勢可從2000年的Comdex Fall中可看出,各大廠紛紛推出平板電腦(Tablet PC)、各種結合無線的可攜式設備(Smart Handheld Device)、精簡型電腦(Thin Client)等IA概念相關產品。2000年台灣IA產業高度成長
在台灣IA產值則有突破性的進展,1999年台灣資訊家電產量僅341.5萬台,2000年大幅成長為647.1萬台,成長率為89.5%;產值部分也從1999年的8.3億美元,成長到2000年的13.2億美元,成長幅度58%,其中成長最快的是智慧型可攜式設備,2000年產量達到159萬台,產值達2.68億美元,較1999年成長超過兩倍。
黃台陽表示,IA產品主要的功能在於「擷取資訊」,因此業者投入的技術門檻不高,且IA具有分眾化的市場區隔特性,產品同質性較低,不太容易出現削價競爭的狀況,毛利也比目前資訊產業的1成來的高,約在2-3成左右,相當適合台灣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產業結構。消費者接受度是關鍵
由於網路環境尚未成熟,目前IA產業仍未有足夠的動能取代個人電腦產業的地位,至於何時可以有爆發性的成長?黃台陽表示,關鍵點要看消費者何時開始接受IA產品所帶來的服務與應用,並將之融入日常生活之中。
根據Odyssey調查指出,有接近3成的美國家庭不打算在近年內再購買個人電腦,主要的原因在於電腦的功能複雜、價格過高,事實上目前具有成長潛力的新興國家市場,對於低價電腦的需求相當高,因此,黃台陽表示,價格低廉(Low Cost)的IA產品將具有優勢進入大眾消費市場。
根據經濟部規劃的IA產業成長目標,預計在2005年,台灣的IA產值將達到64億美元,約佔全球市場28%,產量則為5100萬台,約佔全球42.9%,並且可望成為全球IA產品前三大製造供應國。
熱門新聞
2025-02-05
2025-01-31
2025-01-30
2025-02-03
2025-02-05
2025-02-03
2025-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