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市場研究機構IDC調查,2005年以前的中國PC市場,將以20%的複合成長率發展,高出全球筆記型電腦的14.7%與桌上型電腦的3.5%;據中國SmartPartner調查顯示,2001年中國的桌上與筆記型電腦,分別上看900與100萬台。

為了搶進PC高速成長中國市場,除了戴爾、康柏、IBM、HP持續加碼中國佈局,本土的PC廠商也多半完成西進動作,搶進中國龐大的PC市場,商機規模自然也放大不少。中、台兩地互動頻繁,內、外環境仍有差距

台商陸續前往中國生產成熟、量產的產品,兩地的互動因為出貨與組裝關係相當頻繁,不過對內、外在因素平心而論,很明顯可以發現差距所在。其他地區要將產品銷往中國,關稅與增值稅等合計高達28%,甚至更高;若反過來由中國輸出到全球,出口關稅僅需2.8%,進出口稅率相差10倍以上,這也是目前中國加入WTO並無好處的原因之一。

市場研究單位IDC認為,台商前往中國的原因有三,第一是中共當局的政策,加上台灣來的PC產業屬於「民族工業」的一部份,身份特殊的台灣廠商因此受到歡迎;其次是台商為了降低進口成本,就近生產自然可行;最後則是在中國當地生產,可以就近取的內銷權與服務消費者。

目前台商集結的地區主要在大上海週邊,如廣達的松江廠、英業達的上海廠、華宇吳江、昆山的仁寶、神達與倫飛,以及蘇州的華碩,僅有宏碁較為特別,位於南方廣東的中山。進口與當地交貨價差15%,台商大搶內銷權

龐大的中國市場不但創造了當地PC突飛猛進的成長,另一方面,也成為香港、台灣、中國三地連動與國際競爭的市場。以2000年中國桌上型電腦市場來說,便達717萬台,比起1999年成長了45.1%,佔有亞太地區個人電腦銷售的36%,今年更上看900萬台。

相較於台灣市場,根據資策會市場情報中心(MIC)的估計,今年台灣在桌上型電腦可達131.6萬台的規模,中國的900萬台已較台灣高出6.8倍。華宇電腦董事長李森田表示,中國當地生產,還可比進口降低15%成本,商機、市場皆放大,台商沒理由不登陸。

除了生產,銷售、維修與服務則是台商在中國的相對弱勢,基於法令的限制與「強龍不壓地頭蛇」的關係,台商在中國幾乎與當地業者合作。宏碁電腦品牌營運管理副總經理翁建仁表示,宏碁今年在中國的佈點將達到1000家,並且積極搶進繼聯想、方正與長城後的第四名。業者:今年中國PC價格可能再下跌20-25%

去年第四季以來的PC銷售不佳,製造商已經感受到了市場的價格壓力,為了使新產品能夠順利推出,必須儘快處理舊有的機種與產品,因此「降價」是最容易清出庫存的策略,運用資產流血維持新機種的新陳代謝,製造商估計中國的PC價格將下跌20-25%。

以筆記型電腦來說,去年底到今年Q1,市場價格幾乎是呈現下滑的趨勢,人民幣15,000到25,000(約合新台幣59,500到99,250元間)的價格為主流,在人民幣15,000元以下的產品比重增加到10%以上,至於人民幣35,000以上的比重則持續走低,預估下半年起,因為LCD的降價,可望再降價人民幣1250元,降幅約在5-8%之間。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