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市場調查機構IDC統計,1999年到2004年的PC複合成長率僅有13.1%,而IA的年複合成長率則達53.1%,成長的速度數倍於PC產業,IA取代PC的地位已經越來越肯定。
資策會市場情報中心(MIC)預測,台灣IA產業的發展,2000年到2004年的複合成長率為53.5%,超過IDC預估全球的IA發展,除了製造能力的靠山,服務的健全才更為重要。IA雖然具備垂直分工特色,但服務機制更重要
整體看來,IA同樣具備關鍵零組件、硬體技術、軟體技術等元件,與PC產業相當類似,IA聯盟執行秘書黃台陽表示,IA如果像PC一樣進行垂直整合,無法突顯出IA的時代重要性,IA讓PC產業遠不可及的,是IA與服務機制的連結,同時可以隨身攜帶、隨地運算。
在IA背後主導著發展的服務機制,包括網路服務、行銷通路與應用服務等,基礎建設的網路架構,根據Renaissance Strategy統計,美國1999-2004年的頻寬供應量年複合成長率為79%,市場需求為62%,頻寬的成長是迅速的,而且廉價頻寬的時代即將隨著服務而到來。
對於剛起步的IA產業,雖然被政府捧在手心,但是服務機制的健全,也確實令相關單位憂心,以產業面來說,IA剛起步,成長明顯可期並不讓人意外,就產品面來說,各項產品間都有重疊,產品的輪廓並不明顯,在整體面,服務機制的不健全及觀望態度,更是絆腳石。智慧型掌上裝置成長快速,2003年前仍是主流
根據MIC的定義,IA產業共分為精簡型電腦(Thin Client)、網路電視(Net TV)、影像電話(Screen Phone)與智慧型掌上裝置(Smart Handheld Device;SHD),在定義的四類IA產品中,以智慧型掌上裝置的成長最為快速,將在2003年時超越現階段的霸主—網路電視。
在精簡型電腦方面,台灣的佔有率已超越50%以上,站穩了世界第一的角色;網路電視方面,將隨著網路的發達而成為普及商品,MIC預估,若未來加進數位廣播系統,網路電視的成長可能更為快速;至於影像電話,可能因為LCD價格仍高及定位不明,轉向其他發展。
不僅台灣具備這樣的發展趨勢,全球智慧型掌上裝置的發展也是最快的領域,根據IDC的預測,全球智慧型掌上裝置從1999年到2004年的產量年複合成長率為80.7%,成長的速度相當驚人,在2003年之前,智慧型掌上裝置的發展與成長,仍然是IA產業的發展主流。MIC:通訊、服務與應用,是發展IA的策略
MIC建議,IA的發展趨勢應以資訊擷取為主軸,配合或開創出整體環境一致的步調,而另一方面,量少樣多是IA產業的特性,短期內應該不致於有單一的架構或標準出現,這從最近台灣廠商進軍PDA市場時的多方壓寶就可以發現,不論未來如何發展,永遠都不是輸家。
而未來的發展策略,廠商必須由垂直整合的運算能力,也就是既有的PC產業,向通訊能力整合,包括寬頻與無線應用等,同時加強系統整合與應用軟體的實力,以培植即時應用軟體(RTOS)與整合型晶片(SoC)的能力,並與服務業者策略聯盟提供高附價值的產品。
熱門新聞
2025-02-08
2025-02-12
2025-02-11
2025-02-13
2025-02-10
2025-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