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科技協會是在你擔任台灣駐美代表的科學組組長時,召集矽谷創業家所組成的,該協會至今已邁入第十一年了,可否談談當時創立協會的想法和歷程。
1960年前後台灣有公費留學的限制,大多數到美國攻讀碩博士的學生都選擇工程科系,而因為人生地不熟,加上美國人的種族優越感,留學生大多無法融入當地社會,畢業後出社會工作一段時間後,即使有再好的能力或經驗,也只能當當小主管,無法順利打入美國主流文化。
到1990年,這批留學生近中年,在各領域也小有成就,隨著留學生與日遽增,高科技創業公司漸漸增加,當時台灣股市飛黃騰達,資金流動頻繁,有的人賺大錢把錢會到美國或買房地產,高科技投資非常活躍。
當時我擔任台灣駐美代表處的科學組組長,主要任務是幫華人的忙將科技引進台灣,和旅美台灣人建立聯繫和溝通管道;為了瞭解台灣廠商和美國科技界交流的情形,就派遣秘書參與1988年美國的ComdexFall展,看看有哪些台灣廠商參展,並詢問有無美國業務等問題,當時參展廠商有60多家,第二年已增加到110多家。
當時我觀察到「美國有人才,台灣有資金」的環境,於是和幾個剛剛創業的伙伴,在聚會中提到創設協會的想法,經過一陣子的奔走,「玉山科技協會」於1990年正式成立。玉山科技協會和其他相似的創業協會最大的不同點?其平日的運作情形?
電腦資訊產業從1990年開始起飛,累積十多年工作經驗的留美華人,也紛紛離開老東家自行創業,這些華人創業家分佈資訊產業上游到下游,當時華人創業非常地辛苦,各據一方單打獨鬥,都要靠自己的力量尋找資源;「玉山科技協會」是那個時代的產物。
第一次「玉山科技協會」的「玉山小聚」,排場不是很大,就像一般的小型聚會,來自各專業領域的會員,有創投、資訊上下游廠商、會計師、律師或媒體界,分享彼此的工作經驗,就你多年的觀察,這十多年來美國、台灣以及中國大陸的科技、人才和資金流動情形為何?
「玉山科技協會」在發展過程中有一個很大的轉變,就是為了在各地設分會,將原玉山科技協會改成「美西玉山科技協會」,各地成立的分會只要加入地區名稱就可,並另外成立「全球玉山科技聯會」,作為各地玉山分會的總部。
分會的成立,代表華人經濟圈的形成,美國陸續有10個分會成立,加拿大西部也有一個據點,日前成立的台灣玉山科技協會,以及即將在香港、大陸的北京或上海等地成立分會,表示華人的人才、資本和技術漸漸從美國流向台灣,並藉由台灣作為資金和人才流通的橋樑,華人的經濟勢力漸漸擴大。
「全球華人科技論壇」參與座談或演講的來賓,大多鼓勵台灣產業外移,但台灣政府深怕廠商西進而引起產業空洞化趨勢,請問你對這項議題的的看法為何?
PC產業已經成熟,台灣代工製造的優勢逐漸轉向無線通訊等領域,但中國大陸仍是非常大的資訊電腦硬體市場,且當地的人力成本較為低廉,台灣廠商應該加緊將生產製造移向大陸,將總部留在台灣,繼續從事研發和設計的工作。
台灣政府應該站在協助的立場,提供廠商西進所需的資源,而不是一味地禁止或干預;台灣高科技公司和美國有非常緊密的聯繫,台灣政府應該利用這樣的機會,從美國引進更高層次的科技,將台灣打造成一個專門從事研發設計的島國,下一世紀是生技和無線通訊的時代,也是各國新的競技場,政府的態度將是台灣是否能在國際市場佔有一席之地的關鍵因素。
熱門新聞
2025-02-08
2025-02-12
2025-02-11
2025-02-13
2025-02-10
2025-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