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供應鏈管理軟體(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給人高不可攀的刻板印象,不過,該軟體因應全球經濟不景氣以及使用者習慣轉變,售價有逐漸下滑的趨勢,其導入也不再是大企業的專利,有逐漸轉移至中小企業以及大企業衛星廠商的趨勢。導入供應鏈軟體不再是大型企業的專利
資策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MIC)分析師陳至哲表示,供應鏈管理軟體不再侷限於大型企業導入,目前市場有逐漸轉移至中小企業的跡象,此外,大型企業的衛星廠商也逐漸開始導入簡易型供應鏈軟體。
陳至哲表示,觀察台灣市場供應鏈的發展,除了市場景氣驅使下,各家軟體廠商有降價的小幅動作外,也發覺供應鏈軟體有逐漸轉往中小企業市場發展的趨向,觀察背後的主要原因,除了軟體供應商在計費上提供廠商較為彈性的計費方式外,也與軟體供應商在市場策略上做了部分修正有關。
舉例來說,供應鏈廠商ECNet就開始以ASP的模式,提供廠商使用多少軟體,付多少錢的服務,而另一家廠商i2(美商智佳科技)則是直接推出「Pronto」中小企業供應鏈套裝軟體,該套裝軟體預計近期內會推出市面上,i2方面表示,該套軟體是鎖定中小企業,以及一些企業大廠衛星廠商,提供一些簡單卻必備的供應鏈基本軟體。
軟體授權與顧問服務為供應鏈管理的最大營收
根據資策會MIC的資料指出,軟體授權與顧問服務為供應鏈管理市場上最大的兩項營收來源,分別佔了47%以及43%。顧問費用之所以會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是,供應鏈管理軟體過去專門提供給大企業使用,在大企業系統複雜,以及上下游廠商過多的兩項因素下,各家廠商在導入服務前,必須先進行企業內部流程的改造,再加上後續的客製化導致。廠商在導入供應鏈服務前,必須要有企業改造的決心及心理準備。
資訊人力不足與產業特性,為產業暫不考慮建置SCM的主因
至於MIC的資料指出,台灣目前已導入供應管理軟體的企業只有11%,未來兩年內會陸續導入的企業則高達26%,為目前導入企業的的2倍多。深究目前不考慮建置供應鏈管理軟體的企業,其主要原因為資訊人力不足,以及產業特性不需要等兩項因素。
陳至哲解釋,對於台灣企業而言,目前資訊人才普遍缺乏,為不爭的事實,在導入供應鏈後,還必須花費更多的資訊人員去做後續的管理,是企業傷腦筋的地方,此外,在某些傳統產業上,由於不具備即時回覆的市場需求,也不打算在短期內建置供應鏈管理軟體。針對某些傳統產業尚未導入供應鏈管理軟體,陳至哲則指出,台灣即將面臨WTO開放衝擊,市場變化會更加劇烈,廠商如果沒有根據市場需求快速回應,則恐為競爭對手追趕之疑慮。
熱門新聞
2025-02-08
2025-02-12
2025-02-11
2025-02-10
2025-02-10
2025-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