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聯想電腦董事長柳傳志在1997年造訪台灣宏碁集團董事長施振榮時,因為施振榮一句「宏碁是全球500強」的震撼,因此立下聯想將在2005-2010年進入全球前500強的目標。

2001年4月20日甫在北京召開的聯想集團誓師大會,宣示了未來的佈局。這個佈局透露了聯想未來的步伐,包括聯想的國際化、強化技術研發與服務體系,並積極向通訊網路靠攏。聯想的新世紀藍圖,2003年上看600億人民幣

今年4月20日接任聯想總裁滿一年的楊元慶,在誓師大會上開出「七條戰略線、六大業務群、四類客戶、三個遠景、二維業務、一項使命」的方向,今後3年,聯想營業額的年複合成長率要達到50%,也就是到2003財年(會計年度2002年4月到2003年3月)可達600億人民幣,相當於宏碁電腦去年度營收的2.4倍。

在新聯想的規劃中,最重要的便是「轉型」,跨出中國進入全球是其一,服務機制為其二,第三則是技術的研發,楊元慶的規劃是,在3年內投入18億人民幣進行研發,而累積3年的中國「練兵」實力後,便要大軍開跋國際市場,預計未來有2-3成的營收來自國際市場。

在楊元慶的規劃中,2001財年,PC(商用、家用桌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與IA)的銷量將達到400萬台,伺服器5萬台,掌上電腦(PDA)50萬台,週邊設備90萬台,主機板500萬片,力鞏2003財年的600億人民幣。根據市場調查機構IDC統計,中國內地電腦需求將在今年升高到950.6萬台,較去年713萬台成長33%,而聯想的400萬台就佔了42%。

中國當地的品牌電腦,已逐漸壓縮到國際電腦品牌的空間。IDC指出,中國60%的品牌電腦中,2000年上半年中國品牌與國際品牌的比重為45%比15%,與1996年9%比37%對照,中國本土品牌電腦已經逐漸確立其地位,而聯想更是中國市場上不容忽視的強大敵手。聯想轉戰服務,未來10年的營收比重達40%

管理學權威杜拉克(Peter F. Drucker)在Drucker on Asia一書中提到,「進軍中國市場比進軍其他市場都有更高的危險性….,然而它所能提供的機會,卻又絕對不可忽視」。對於積極進入中國的外商,面對市值422.31億港元的聯想,不得不將聯想列為中國市場頭號勁敵。

聯想未來的10年,楊元慶說:「將有40%的營收比重來自服務」。這也就是說,聯想從一家PC的生產者,進到「將服務視為產品」再到「服務就是業務」,大規模向服務「拐大彎」。

最明顯的例子,是聯想在1999年的幸福之家網站,一直演繹到2000年FM365與天禧模式,在聯想推出的天禧機種中,內建撥接上網的功能,使消費者可以透過一個按鍵連上網路。

而向來長於師法對象長處的聯想,從以前貿(代理)業務中向國外代理商吸取經驗,到自行參與工(製造),而後到即將進入的技(技術研發),在在顯示出聯想長於師法的能力。近期研擬出來的師法的對象包括:消費IT是SONY、企業IT為Dell、資訊服務AOL、服務領域便是IBM。楊元慶表示,新世紀的客戶導向是「全面滿足客戶,擁有客戶便擁有一切」。秉持著「碗裡的、鍋裡的與田裡的」發展模式

1997年受到宏碁集團是全球前500強的啟發,當時的柳傳志也定下了2005-2010年打進全球500大的目標。2000年全球500大的最後一名銷售額接近100億美元,因此100億美元自然也就成了聯想集團擠身全球500強最基本的門檻。2000年聯想銷售額為284億人民幣(約合34.364億美元),未來3年如何拉近與100億美元的距離,成了聯想最重要的目標。

柳傳志為了要對聯想培養不同生命週期的業務,訂定了「碗裡的、鍋裡的與田裡的」策略,所謂碗裡的,是指完全成熟的業務,例如PC與主機板QDI;鍋裡的就是未成熟但已有高成長趨勢的產業,如伺服器、手持式設備;田裡的,指的就是「服務」,如ICP、ISP,未來10年服務的挹注將佔聯想40%;時時還要做到吃著碗裡的,盯著鍋裡的,想著田裡的。從賣白蘿蔔、蔬菜到中國電腦第一品牌的聯想

1984年柳傳志召集11個人籌資20萬人民幣,從中國科學院計算所成立「新技術發展公司」,成了聯想集團的前身,看不清市場方向的聯想,賣過電視、電子錶與計算機,甚至因為錯估市價,還賣過白蘿蔔、蔬菜彌補損失;截至1999年底,聯想的國有控股比重仍有65%。

1989年,5歲的聯想以286微機首次參展德國CeBit展,但聯想並不是以此單打獨鬥方式闖出名堂,高速的成長除了自身的努力,還跟「善於學習」有關。柳傳志曾不諱言的說:「HP是聯想的老師」。聯想自HP學得了有效的代理商管理、經營通路、佈局市場以及經營理念。

1996年,聯想藉由代理之便,在中國與宏碁合作推出「全民電腦」的雙子星系列,隨後施振榮即登陸參訪聯想集團;1997年,聯想以10%的市佔率登上中國PC市場的第一位,一直到目前,聯想集團都未停止過學習的腳步,透過代理方式「師夷之長以制夷」。(見表二)

17歲的聯想,能夠登上亞太地區首位、全球PC前10名,其間在營運模式上也經過3次的變革。第一次在1994年,因為受到外商的夾擊而幾近失敗的聯想,拔擢現任總裁楊元慶存活下來;第二次在1996年,北京聯想合併虧損連連的香港聯想,在千鈞一髮度過難關;而第三次則是柳傳志發自主動的改革,在1999年體認到網路的衝擊及集團的發展進行分割。


表二:聯想的企業發展軌跡



年度
大     事     紀 業績(人民幣/曆年) 銷售量(財年)
1984年
中國科學院計算所新技術發展公司成立(聯想前身)    
1991年 成立聯想軟體中心。 7.5億 8,000台
1992年 聯想上海崩產基地與深圳出口基地正式投產。 17.67億 1.7萬台
1993年 聯想推出第一台586電腦。 30.15億 2.5萬台
1994年 香港聯想上市。聯想10歲。 47.6億 4.2萬台
1995年 成立香港威龍控股公司。 67億 9.8萬台
1996年 成立軟體工廠技術中心。與宏碁聯合推出全民電腦的雙子星系列,同年宏碁集團董事長施振榮造訪聯想。 77.4億 22.8萬台
1997年 聯想以10%佔有率登上中國PC市場首位。與友訊(D-Link)簽定代理合作協議。擠身亞太區前10強,排名第8。 125億 46.3萬台
1998年 聯想推出新一代的概念電腦-聯想問天。第100萬台電腦誕生。IDC統計聯想擠身亞太前三強,家用電腦為亞太第一名。發佈第一個金融平台的產品化軟體ACE。聯想上海公司成立。聯想與IBM簽定軟體全面性合作協議。啟動企業資源規劃(ERP)系統。 176億 79.1萬台
1999年 進行國際配售,釋出股票1.3億股,募得資金9.36億港元,籌措未來發展基金。企業資源管理(ERP)系統於一月正式上線。發布「天禧」系列連網電腦。 203億 147萬台
2000年 聯想擠身全球10強,蟬聯亞太區第一名。E-2000活動展開,聯想全面進入電子商務時代。推出針對中小企業用戶的服務品牌IT1for1。發布FM365網站,正式跨足信息(電信)服務戰略。新一代連網電腦問世,聯想詮釋家用電腦新趨勢。 284億  



聯想新世紀藍圖—七條戰略線、六大業務群、四類客戶、三個遠景、二維業務、一項使命

一項使命:滿足客戶需求
二維業務:產品、服務
三個遠景:高科技的聯想、服務的聯想、國際的聯想
四類客戶:消費類—家庭、個人
     商務類—小企業、大行業
六大業務:消費IT業務群組
     手持式設備業務群組
     資訊營運業務群組
     企業IT業務群組
     IT服務業務群組
     部件/合同製造業務群組(QDI衍生)
七條戰線:立足中國市場,積極備戰海外
     以客戶為中心發展業務並設立組織結構
     服務促進產品增值備戰海外,產品帶動服務成長
     積極採用策略聯盟和投資進行業務拓展
     建立競爭保障體系,實施矩式管理
     建立科學、系統的人力資源體系
     加大研發投入,建設研發體系,提升研發能力
研發體系:工業設計中心、板卡中心、軟體中心、研究院
管理系統:信息管理、財務管理、人力資源、企畫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