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認為希捷現在轉往消費性電子產品反映了什麼現象?
第一是數位資料的掘起。現在的PDA、WebPad、MP3 Player等,沒有硬碟也可以運作,原因是功能簡單、記憶的資料有限,當這些IA需要更多的資訊時,便需要透過Microdrive、CF卡、Smart Media擴充,這是因為數位需求的大量出現,最後反映在前端的接取設備上。
第二是網際網路的出現。網路出現以後,最明顯的就是網頁架構在廣大市場區間當中快速的佈署,希捷希望透過網際網路的成長,協助人們改變生活、工作換娛樂方式,在網路的架構底下,希捷提出一項願景,稱為「Wired Lifestyle」,也就是說,透過一條線,串接所有的設備,這中間不但需要網際網路的連結,同時,它背後有一個重要的服務,就是儲存。希捷有什麼優勢主導轉型?如何探知新領域?
我想希捷有一個優勢,來自於垂直整合。在希捷所規劃的垂直整合中,總計包含儲存設備(Storage Device)、運算產品(Computing Product)、平台(Platform)與系統/解決方案(System Solution)四個部份,而這其中,將契合企業或消費者所需,提供不同的解決方案給客戶。
當然,希捷並不會全數自己來,如果由系統/解決方案對應到平台,就可以看出垂直的整合,例如儲存區域網路(SAN)或區域附加儲存(NAS)平台的供應商,便來自希捷子公司XIOtech;如果是消費性電子產品或IA,則與協力廠商CacheVision合作,由CacheVision提供通訊的解決方案,而希捷則提供儲存設備,垂直整合運作的模式,相信會是轉往消費性產品的優勢。
在探知新領域的部份,我們提出了新的商務模式,叫做「導管商務(Pipeline Commerce)」。這個新商務模式,可以容易引領隨處可見的資料進行交易或應用,這種模式可能是互動、高目標、永遠有電話使用或各種形勢存在,說穿了,它必須建構在完整的網路下才能實現。這是希捷因應PC成長下滑後所做出的轉變嗎?
是的。繼PC發展之後,網際網路是成長較快速的地方,如果根據IDC(美國市調機構)統計,2002年時,CE產品的成長率將達到45%,它的成長模式已經不像過去的PC,可以單獨的銷售成長,而是結合所有的網路、通訊、服務與內容,舉個例子來說,美國線上/華納集團,就是集結了網路、服務與內容,未來加進隨選視訊(VOD)時,儲存就更形重要。
這是消費性電子產品需要的,也是必備的。在其他的儲存領域,是無法做到與取代的,意思就是說,CE產品中整合了語音、資料以及影像,在其他的設備上,是不需要這麼高度整合的。站在希捷的立場,如何確認前進消費性產品是正確的?
第一,PC是成熟市場,不論是硬體規格或是軟體平台,基本上都是也一定的限制存在的,在新興的CE/IA市場中,多元化的產品雖然不具備硬碟,可能SONY的PSII會在未來加入吧!?但是基本的儲存需求仍然存在,儲存只是隱藏到網路的背後而已,它並未消失。
第二,根據IDC的統計,今年PC的成長可能只有5%,但是消費性電子產品的成長卻是相當快速的,它很有可能挑戰100%的成長甚至更多,全球有很多的例子可以證明CE產品是有前景的,像日本的SONY、任天堂等,都是貼近使用者的娛樂需求,因此出現高度的成長力道。
在我們所看到的CE市場中,包括在「Wired Lifestyle」中的機頂盒(STB)、影音(Audio)、遊戲機(Game Console)、終端設備(Terminal)、IA以及車用顯示設備、個人行動設備等。Computer期間來台造訪,希捷希望與台灣廠商有什麼樣的互動?
台灣廠商在PC時代,因為OEM的代工關係,與希捷建立相當深厚的感情,我們深知台灣在新興的IA產品上,也同樣努力經營,因此希望可以與台灣在新興的領域有更進一步的合作,目前希捷已在台灣與Zinwell合作,希望可以在儲存產品的OEM外,擴大合作的空間。
現在Zinwell與希捷合作個人錄影機(DVR),並結合雙方資源共同合作,以消費性市場為目標,透過這個儲存產品,將可以把喜愛的電視節目錄製在硬碟中,達到家庭娛樂的目的。
熱門新聞
2025-02-08
2025-02-12
2025-02-11
2025-02-13
2025-02-10
2025-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