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政偉
在臺北市開車找路邊停車位,相信是不少開車族的夢魘,在精華地段、商圈更是一位難求,可能繞了老半天還找不到停車位,儘管臺北市政府早已推出「北市好停車」App,讓民眾知道哪裡有空位,但因為路邊停車位的動態資訊,因人工開單每30分鐘更新訊息不夠即時,民眾可能開車趕到現場才發現已沒有空位了。
最早在2011年,停管處便提供路外(馬路以外)的停車位動態資訊,如學校公有地下停車場的剩餘車位,但臺北市停車管理處機電科長李世芬表示,民眾停車的習慣,還是偏好優先尋找路邊停車位,因此如何即時提供路邊停車位動態資訊成為挑戰。
傳統的路邊停車管理仰賴大量人力,開單員每30分鐘巡場,使用PDA開單,在開單的同時,以人工方式確認停車位使用狀況,民眾可透過「北市好停車」App知道哪裡有停車空位,不過,每30分鐘更新一次路邊停車位動態並不夠即時,特別是對在精華地段找車位的駕駛來說可能幫助不大,而且App以紅色(停車位使用中)或綠色(空位)標示路段的停車狀態,駕駛也難以掌握特定路段是不是有停車空位。
試辦智慧停車管理實證技術可行性
臺北市長柯文哲上任後,推動智慧城市的策略之一,便是開放城市成為實驗場域,以驗證各種應用的可能性,智慧停車管理便是一例,臺北市和廠商合作,結合低功耗廣域網路(Low-Power Wide-Area Network,LPWAN)通訊技術,如LoRa、Sigfox或後來電信者提供的NB-IoT,想要讓民眾可以更快的掌握路邊停車位的使用動態,解決路邊停車的痛苦。
為了實驗將科技運用在路邊停車管理的可行性,停管處首先在2017年11月開始試辦路邊停車智慧化,以地磁、智慧車柱科技,蒐集每個停車位的使用狀況,讓民眾的生活更方便,直到2018年2月結束,實證了地磁、智慧車柱確實能幫助蒐集個別停車位使用情形。
台北市停車管理工程處機電科長李世芬表示,透過臺北市政府與業者的場域驗證,實證了地磁、智慧車柱加上LPWAN,以科技實現路邊停車位智慧化管理的可行性。
其中的地磁感應裝置,當車輛移入停車格時,根據磁場擾動判斷停車位使用情形,而智慧車柱利用兩個攝影鏡頭,當車輛停入車格時自動拍照辨識車牌,以科技輔助車位管理,還能產生電子停車單,民眾要離開之前,到車柱前查詢停車單,使用悠遊卡或透過pay.taipei的App完成繳費。
在試辦期間,由廠商布署的地磁是透過LoRa通訊網路,經閘道器送至LoRa基地臺,但當時發現某個路段的訊號不正確,最後經過調查發現是LoRa受到附近手機基地臺的干擾,這個實驗的結果,讓後續第二階段得標廠商,改採Sigfox或NB-IoT傳送數據。
正式布署4,300個地磁
經過前面的實驗,市府和業者驗證了地磁、智慧車柱確實可行,2018年公告招標「107年臺北市路邊停車格位即時停車訊息服務案」,以採購服務方式,向廠商採購路邊汽車停車格即時停車訊息服務,每年約900萬元預算,最後由4家廠商得標,在臺北市周轉率高的路段,布署4,300個地磁感應裝置,其中3/4的地磁裝置採用NB-IoT,剩餘則是Sigfox。
談到採用NB-IoT與Sigfox兩種通訊技術的差異,李世芬認為兩者間的差異不大,但Sigfox需要另外架設基地臺,在設站地點不易的臺北市,有一定的網路建設難度,而NB-IoT因使用電信業者現成的手機基地臺,加上當時NCC釋出大量物聯網門號,智慧停車管理格傳送的數據不多,傳輸費用也不高。
臺北市已在部份路段的路邊停車格部署了4,300個地磁,透過地磁感應含鐵量,辨識停車格是否已有車輛使用,民眾透過北市好停車App,只要點入即時汽車車位頁面就能查看哪裡有空位(綠色空格)。和傳統人工開單每30分鐘巡場一次相比,實際測試,嵌入地磁裝置的智慧停車格,當車輛離開後,約2到3分鐘App就會更新該停車格狀態為空位。
目前北市約有4.6萬個路邊停車格,約1成布署了地磁裝置,為提高停車周轉率,布署地點涵蓋中正區的杭州南路一段、開封街一段,大同區的南京西路、塔城街、重慶北路一段,萬華區的昆明街、成都路等,信義區的中坡北路、永吉路等路段。現在民眾開啟「北市好停車」App,進入即時汽車車位,就能查看分布於12個行政區、163個路段的路邊停車格即時動態資訊。
看好智慧停車管理帶來的效率提升,以及解決人工短缺的問題,北市委外的開單合作廠商也準備今年9月在大安、中正區布署2,400個地磁,市府沒有花費預算,這些地磁除了回傳停車格使用情形,還有時間紀錄,傳統上仰賴開單人員每30分鐘一次巡場開單蓋印,未來,開單人員只要開第一次單,接下來就不需要頻繁巡場蓋印,只要確認現場停放的車輛和PDA上地磁回傳的資訊相符、設備運作正常即可,加快工作速度。
李世芬表示,開單人員的工作性質將轉變為稽查的角色,負責確認現場和地磁系統上的資訊相符,工作效率因而提升,每個人負責管理的區域將變得更大。
測試民眾自主開單及電子開單
由於地磁能夠紀錄停車時間,停管處也思考新的開單方式。
從2018年9月開始,停管處在試辦路段開放民眾自主開單,由民眾自己登錄停車時間並線上繳費,李世芬不諱言「這對人性來說真的是一項考驗」。
為了提高民眾自主開單的意願,停管處雖祭出自主開單可享停車費8折的優惠,但是他們發現,若無旁人的協助下,僅有8到10%的人願意自主開單,有人協助下,比例則提高到2成5,但仍有7成6的車主習慣人工開單,且多少抱持臨時停車,人工來不及開單就能免繳停車費的僥倖心理。在這個試驗中,若車主沒有自主登錄停車時間,開單人員也會以地磁紀錄的停車時間作為開單的依據。
目前在臺北市政府旁的松智路、延平南路等少數停車格試驗智慧車柱,車柱配備兩個鏡頭,當偵測到車輛移入停車格,自動拍照辨別車牌,紀錄停車時間,車柱還具備電子開單、繳費的功能,車主離開前可先在車柱輸入車號,以悠遊卡感應支付停車費,或透過pay.taipei App線上付費。
臺北市政府旁邊的松智路停車格布署了智慧車柱,智慧車柱為三角柱狀設計,兩側分別內建兩個鏡頭,可透過鏡頭辨識停車格使用情形,當車輛移入停放時,透過鏡頭自動辨識車牌,並提供電子開單、停車繳費功能。為避免環境光線昏暗,鏡頭配置補光燈,一個車位由前後兩支智慧車柱拍攝辨識車牌,經過比對提高辨識的準確性。
智慧車柱結合車牌辨識可執行電子開單,民眾離開前可在車柱上查詢停車費用,以悠遊卡感應當場支付停車費,或是使用pay.taipei線上支付,但目前已改為人工開單處理。
相較於地磁使用電池及無線通訊技術,李世芬指出,智慧車柱成本較高,且受限於供電問題、不同路段上的道路寬窄問題、路邊店家的感受等等,車柱的部署會以特殊的路邊停車格為主,例如限時或累進停車格,或是建國高架下這類的封閉停車場域,車柱上的鏡頭辨識車牌,在限時停車格就能協助紀錄車輛是否停放超出時間,需要開立違規單。市府已準備在明年部署上千個智慧車柱。
趕上AIoT的趨勢,臺北市政府也和業者合作測試,結合AI及CCTV影像,透過攝影鏡頭拍攝4到6個停車格,以人工智慧辨識多個停車格的使用情形,如此一來,不需要在每個停車格嵌入地磁裝置或布署多個智慧車柱,不過,目前僅止於測試驗證階段。
不論是地磁或是車柱,都能紀錄民眾實際的停車時間,產生電子停車繳費單,未來借助科技的力量,除了提升管理的效率,過去民眾臨時停車的僥倖心理,以後,將不能再心存僥倖。
儘管通過實驗證實了技術上的可行性,但李世芬表示,如何讓民眾接受新的開單及繳費方式是一個難題,為吸引民眾使用智慧車柱繳費,市府提供悠遊卡繳費享有8折停車費優惠,吸引至少4成的民眾願意使用,要讓民眾適應接受新服務需要時間培養。
明年智慧化的停車管理將擴大到8,000個路邊車位
臺北市部署4,300個地磁停車格,加上開單廠商今年將部署的2,400個地磁,以及明年上千個智慧車柱,這類智慧化的停車管理將會愈來愈普及。
「未來規劃會是全市採用,但還不是現在,市府會先觀察今年將部署的2,400個地磁停車格搭配人工開單的成效,真的可行,就會擴大推廣」,李世芬說。
至於未來會不會以電子開單取代人工開單,她表示,電子開單確實有在規劃中,但還沒有確切的時程,未來透過科技協助停車管理,開單人員將轉變工作性質為稽查,部份人力也可能轉為後臺的監控角色,甚至可以科技執法,減輕工作人員的負擔。
除了臺北市,其他縣市也陸續推動智慧停車管理,例如中華電信和經濟部工業局、宜蘭縣政府合作,結合地磁及NB-IoT,計畫在2019年完成全縣900多個路邊停車格的地磁建置工作,當車輛停入時,停車的即時資訊會送到後臺管理系統,停車管理單位便能掌握最新的路邊停車格使用狀態,並開放民眾查詢即時車位資訊。
熱門新聞
2024-08-14
2024-12-20
2024-12-22
2024-12-24
2024-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