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英國首相FinTech大使Alastair Lukies認為,B2B2C模式是金融科技的未來,而傳統大銀行,可以變成一家提供各式各樣金融服務的數位超市。(圖片來源:金融研訓院)

「我認為,金融科技的未來是B2B2C!」英國金融科技知名創業家Alastair Lukies對著臺下數百位,臺灣金融圈高階主管、金融科技公司主管直言,多位金控、大銀行的資訊長、數位長都到場取經。

Alastair Lukies是英國首相商業委員會的成員,早在2003年就搶進行動金融市場創業,創立了英國最早一波的金融科技公司之一。多次創業成果,更讓英國政府在2014年到2019年間,指派他擔任英國首相FinTech大使,負責向全世界展示英國這個老牌金融帝國推動金融科技的成果。卸任後,現在他不只繼續在英國政府扮演推動要角,也是金融科技聯盟(Fintech Alliance)主席,是英國金融科技圈對外的重要代言人。

就在臺灣銀行圈進入劇烈轉型之際,金管會近年發動了一系列法規鬆綁,監理沙盒開辦、純網銀釋照、Open API上路、上雲鬆綁、資安強化要求,活絡了臺灣金融科技圈的競爭,在今年同場金融科技展覽上大放異彩,不只三大純網銀同臺較勁,預告未來動向,各大金控、保險、金融機構都紛紛投入,展示自家金融科技創新成果。

金融科技的競爭,誰能出頭?何者勝出?在臺灣尚未有定論,但看過10年英國發展的Alastair Lukies給出了他自己的觀察,就是「銀行、面對顧客的服務提供者,再加上彼此共享的科技,三者結合創造出的B2B2C,才是金融科技的未來。」他強調。

思考金融的未來,Alastair Lukies回頭探討「金錢」的本質,這是源自以物易物的交換價值的具體化呈現,錢的用途至今沒有改變,但是,「交換的內容變了,從物變成了服務,這正是Fintech有趣之處。」

在60、70年前,VISA、Mastercard信用卡這些公司其實都可說是當年創新的金融科技公司,「他們都與大企業、店家、顧客建立了深度連結,金融科技應用只是顯露的冰山一角,底下龐大的基礎架構,才是真正的市場機會。」但這些公司仍舊是由銀行機構組成的生態系,銀行業依舊控制了金融服務的供應鏈,超過50年。

TechFin來了,Apple、Google帶頭進軍金融

但是,2014年前後,金融科技圈開始出現了一股新勢力,Alastair Lukies用「TechFin」來形容,這一群積極進軍金融市場的新科技公司,例如Apple、Google或其他新興科技公司。隨著這些科技公司,建立了上億,甚至是數十億人使用的大平臺之後,他們不需要銀行,也能接觸到顧客,提供金融服務。「市場資本的作用下,使用者夠多,產品就會來找你,這是典範的改變,金融服務不會只來自銀行。」他強調。

再加上,早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之後,消費端的顧客已經開始對銀行產生不信任感,甚至,Alastair Lukies坦言,在英國有銀行不得不向政府借錢,才能避免破產的窘境。

過去,銀行的投資是金融科技的主要成長關鍵,但這也是限制,因為銀行成了唯一的金融科技提供途徑。Alastair Lukies舉了一個他最愛的金融科技小故事來形容這種矛盾。

曾有家美國銀行,早年ATM崛起之初,他們大肆宣傳說,現在,顧客可以24小時都享受到銀行服務了,但,這家銀行只把ATM設置在分行內,到了4點,分行拉下鐵門打烊,顧客依舊領不到錢。

最新這波金融科技不一樣,Alastair Lukies點出,現在有許多小公司,每家只瞄準一個小功能,例如小額借款、P2P轉帳等,都是小魚。這群小魚,每次咬走一口大銀行的市場,漸漸就成了一股趨勢。

傳統的大銀行該如何回應?有些大銀行仍舊採取老作法,建立一個大平臺來併購新公司或小公司,可是,過去這套透過大吃小的併購發展作法,小銀行的系統多半會留下來,併入大銀行的IT架構中,突然多了數十套系統要維護、更新,這些都會成了大銀行的包袱。

顧客是Fintech開業第一天就要考慮的事

可是,「新的金融科技世界,顧客是開業第一天就要考慮的事,」Alastair Lukies表示,新服務得讓顧客感覺到,自己有非常高的控制力。而且,「數位世界的顧客,對任何可以提供同樣服務的銀行,都會有同樣的忠誠度,」例如,顧客只想要兌現支票,不會在乎是哪一家銀行幫他兌現。「數位世界的顧客,現在只想抓一包產品帶走,而不想要一家銀行,就像逛超市一樣。」

所以,當TechFin出現時,民眾儘管不會認為這些大公司,如Google、Apple或臉書是一家銀行,但是,「這些TechFin沒有理由不做金融服務,而且真正的威脅是,TechFin的日常工作,就是不斷思考顧客的體驗,而不是聚焦在產品或服務要做什麼。」他提醒。

他分析,TechFin一旦判斷哪一項顧客體驗最受歡迎,就會找人直接開發出產品,而不會先受限於風險、法遵而停住不前,這些議題後續再來處理。可是,很多銀行一開始就先用法規來侷限自己,「沒有時間想到顧客,就更難找出最好的顧客體驗,這是TechFin帶給金融科技最重要的衝擊。」

「我們必須改變做事的方法,目標是普惠金融,把顧客視為第一。」他特別對臺下大銀行這樣建議。

監理沙盒是英國金融科技發展關鍵

他以英國政府推動金融科技的經驗為例,他認為,英國最重要的一項政策是,設立監理沙盒,目前已有上百家企業進入沙盒,互相學習和對話,也才因此而能吸引到更多投資者的資金。

高達9成GDP來自金融產業的英國,推動金融科技以來,已經培育出15家金融科技獨角獸,創造了十萬多個新工作。過去在傳統銀行工作的人,現在會改口說,我在金融新創工作,只是進駐到銀行提供服務。

4年高度參與英國金融科技推廣之後,他認為,金融科技需要三者的融合,銀行、面對顧客的服務提供者,再加上彼此可以共享的科技,「這樣的融合,發展到最後就是B2B2C模式,這才是金融科技的未來。」

銀行要變成數位超市

他用超市來形容金融B2B2C模式的未來願景,他解釋,一家超市,可以有不同的專櫃、子店、琳瑯滿目的產品,而且來自不同品牌,也能有高價商品、便宜特賣等不同類型、銷售方式的產品搭配。「銀行能不能成為,人們在數位世界的超市?」他提出這個大問。

對銀行而言,發展成一家金融服務數位超市後,還有一個更大的價值。數位世界的人們,很容易可以到各種線上商店進行交易,但是如何確認,網路上的非洲農產,印度手工藝,真的來自當地?又怎麼知道,上網買到的商品,真得比較省錢?「信賴是民眾上網購物最大的隱憂。」

但是,銀行因為KYC(認識顧客)、AML等機制,等於可以說,銀行認識這個顧客,甚至也可說是認識提供商品的企業主,銀行可以成為顧客和商家的擔保。「一旦銀行做到這件事,也打造出一家數位超市時,唯一顧客能買的商品,就是銀行經手的商品,不侷限於信用卡、金融服務,甚至,可以提供更多類型的服務。」

民眾上網購物,數位商品就來了,但是,可以忘了銀行的存在。「金錢就像過去依舊扮演交換價值的作用,只是從以物易物,變成了服務交換,這就是銀行未來的新角色。」這位參與過英國第一代手機網銀創新的金融科技先鋒Alastair Lukies如此斷言。

 相關報導  臺灣金融科技大爆發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