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是從軟體面驅動硬體面變革,而行動應用剛好相反,是從個人運算端的硬體創新,回頭建立了全球性的App軟體平臺和生態系。不論Apple或Google從2019年,新手機產品都開始主打內建AI晶片,可以用來打造各式各樣的AI應用,這將帶來新一波的行動App應用型態,在2020年開始大爆發。(圖片來源/Apple)

相較於雲端發展,是從軟體面,來驅動了硬體面的變革,行動應用剛好相反,是從個人運算端的硬體創新,回頭建立了全球性的App軟體平臺和生態系。

2010年代是行動應用的時代,2007年誕生的iPhone,不只改變了手機裝置的硬體樣貌,還創造了觸控式的App應用型態,更建立了一個全新的App生態系。同一年底,Google主導的Android手機作業系統釋出,也成了與iPhone/iOS生態系競爭的主要對手。

兩大平臺在2010年世代的競爭,雙雙進入了高度成熟化的發展,蘋果在2010年正式推出了iPad,兩強之爭更從手機市場,進一步跨大到另一個行動裝置,平版電腦。兩大平臺後來都各自創造了一個超過10億個行動裝置的應用場域。

但是,行動應用的影響,不只是裝置的可移動性,還有一項更大的新進展,那就是全新的人機觸控互動形式,這改寫了人操作應用程式的習慣。

2010年時,長春石化有位當時已經超過七十歲的創辦人,仍然經常使用傳統的智慧型手機簽核公文,但是按鈕式的介面過於複雜,創辦人經常會打電話到長春石化的資訊中心,找來IT主管到樓上辦公室現場協助操作、解答問題。

直到有一天,這位資訊主管帶了一臺iPhone手機,親自向創辦人介紹,如何使用觸控螢幕來瀏覽企業內部的資訊網頁,介紹新版電子簽核系統的使用。

從此以後,這位長春石化的創辦人,再也沒有打電話。向IT主管求助任何一個手機操作問題。

直覺式的觸控行動App介面,讓新一代的手機和平版裝置,快速攻占了消費市場,後來,進一步擴大到企業應用程式,而且是老闆、高層主管發起的改變,要求IT能不能將自家內部系統,做得像是外面的行動App一樣好操作。

這股來自使用者的趨力,掀起了企業行動應用的浪潮,臺灣也同樣約是在2010年左右,越來越多企業,開始投入了各種行動應用App的開發。

行動裝置的普及,對企業來說,不只是App的改變而已,也帶來了企業內部網路管理的挑戰,或是員工自帶行動設備進入企業工作場所的BYOD管理難題,甚至,行動裝置可以前進到過去IT不易實現的現場或工作流程上。

行動裝置上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強大的各種感測功能和照片功能,更讓行動應用的可能性越來越多元化和多樣化,但,相對也帶來企業更多安全上的挑戰。安全成了2010年代後期,行動應用發展的關鍵課題。

AI技術的成熟,開始改變行動應用的樣貌。尤其是,近2年,行動AI晶片成了手機內建的主流功能,而且在2019年不論是Google或Apple所發表的新款手機,都主打內建了通用型的AI晶片,可以用來打造各式各樣的AI應用。

AI對行動應用的影響是全面性的,甚至是,可以說是顛覆性的改變了行動App的操作型態,更自然的語音互動操作形式,真實世界疊加數位世界情報的AR應用,都將成為下一個10年行動應用的新趨勢。

 相關報導  數位轉型浪潮的源頭(上) IT十年數位轉型浪潮的源頭(下) IT十年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