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AI Labs在官網揭露,與行政院合作,以隱私為優先考量,開發一款透過手機藍牙來紀錄接觸者社交距離的App,預計將在5月1日勞動節前正式上線。

圖片來源: 

圖/臺灣AI Labs提供

隨著全球武漢肺炎疫情加劇,各種科技防疫工具也紛紛出籠,尤其社區感染成了不可避免的風險後,不少國家或科技巨頭,開始打造社交距離偵測工具,如Google和Apple最近宣布聯手用藍牙打造接觸史追蹤技術,來減緩疫情的擴散,臺灣先前也利用科技手段,建立居家檢疫一條龍的防護流程,最近更要推出一款「臺灣社交距離App」,能用來提醒民眾是否接觸過確診或居家檢疫者,目前已經釋出Alpha測試版,最慢在5月1日之前就會正式上線。

行政院在4月11號宣布這款App的開發進程,不只從3月就開始與臺灣AI Labs合作開發,功能也已大致完成,正在進行內部測試。行政院資通安全處處長簡宏偉說明,這款App是利用手機藍牙偵測自己與他人接觸的社交距離,並記錄到手機中,除非這些用戶成為確診或居家檢疫的對象且同意分享資料,否則資料不會被隨意上傳、提供給政府單位。行政院未來也要將這款App用於防疫,並負責進行後續的系統維運,預計4月底可以開放民眾下載。

AI Labs創辦人杜奕瑾也進一步說明,App的開發是以隱私為優先考量,採用去中心化的架構,讓用戶下載App到手機之後,手機每15分鐘會自動生成一個ID的雜湊值(Hashed ID),當藍牙偵測到附近幾公尺有其他人的手機時,雙方手機會互相記錄彼此的Hashed ID,也會同時記錄下接觸的時間長度與距離,再儲存在各自的手機中,28天後自動刪除。

而且,雜湊函數產生的手機ID,無法以任何方式還原成個人資料,App上也僅會顯示蒐集到的Hashed ID數量,不會顯示Hashed ID值、接觸時間長度與距離等詳細資訊,加上每4~5小時才更新一次,因此,用戶無從透過這些資料來反推還原接觸者的身分,能做到完全的去識別化。

有了這些記錄,未來在疫調上,也多了一個管道來提醒民眾是否有染疫風險。臺灣社交距離App負責人詹仲昕表示,未來若有用戶被認定為確診者或居家隔離者,衛政、醫生或疾管署人員將會主動詢問,是否願意上傳過去手機所生成的Hashed ID資訊,若該名用戶願意,就能進一步註冊App、綁定手機號碼並上傳Hashed ID,也就是說,用戶能掌握自已想分享的資訊。而這些上傳的資料,會由行政院來維護,7天後也會自動從伺服器中刪除。

接著,其他用戶的App會自動下載這些公開Hashed ID資料,與用戶手機上的記錄比對,「曾經與接觸者在1.5公尺內,接觸長達15分鐘或30分鐘以上的用戶,系統會提醒他注意最近的身體狀況。」詹仲昕表示,用戶收到提醒後,若有身體不舒服的狀況,就能主動與防疫人員聯繫。

除了用來比對與染疫高風險者接觸的情況,AI Labs創辦人杜奕瑾談到,用戶也能透過每日社交距離App記錄到的接觸者數量,根據這個數字來作為旅遊、通勤、購物的決策參考,來更精準地避免人與人之間的實體接觸,「因為你可以知道今天在人群裡維持社交距離的情況,就能去思考如何減少接觸者數量。」

不過,相較於Google與Apple未來要將追蹤技術直接內建到iOS和Android兩大手機OS中,以便用戶不必安裝App也能使用該服務,臺灣的社交距離追蹤App需要下載,才能記錄下接觸者的Hashed ID來防疫。儘管下載App的動作,是建立於使用者同意的基礎,但這也意味著,越多人使用才能更有效的追蹤疫情。「未來,App正式上線之後,也會陸續揭露其他功能。」詹仲昕說。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