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科技的進步改變全球經濟生產活動的形式,也同時造成城鄉之間及弱勢族群的數位落差,今日(7/12)在一場「資訊社會與數位落差研討會」研討會中,許多出席的學者專家紛紛呼籲重視日趨嚴重的數位落差問題,資策會執行長林逢慶就表示,台灣上網人口有6成居住北部,「南北城鄉」的數位落差,必須從現在就開始重視。台灣資訊政策尚未注意到「數位落差」問題
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所造成的數位落差,已經成為全球共同關切的迫切問題,在去年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中已注意到,開發中與已開發國家之間資訊科技方面的差距,台灣並在去年的APEC會議提出縮減數位差距的建議,並分兩階段對亞太開發中國家提供協助。
行政院研考會主委林嘉誠在致詞時表示,政府推動電子化政府的目的,在於提供更多資訊和公共服務給民眾,不過,卻在推動過程發現偏遠地區數位落差的問題,在目前運用資訊科技能力已成為現代社會必備技能的時候,日趨嚴重的數位落差也同時代表經濟社會差異的擴大。
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副教授曾淑芬表示,在資訊時代裡,資訊本身即成為一種資本,資訊的運用成為一種必需的技能,擁有資訊與否也就決定了人們能否獲益的重要因素,不過,台灣的資訊政策卻仍沒有消弭數位落差的具體政策。弱勢者原有的社經差距更加強「數位落差」
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助理教授劉靜怡則指出,所謂數位科技創造「數位機會」,讓每個人能站在平等的基礎享受好處的說法,從現實的狀況來看,似乎並非機會的弭平,反而是讓不平等的差距加大。
她認為,由於弱勢者已存在的經濟社會差異,由公權力所推動的電子化政府,可能並無法達成原先預設的公民參與的目的,結果可能反而是進一步排除弱勢的族群參與,造成更大的社會不公。
嘉義縣中和國小校長浦忠勇則認為,資訊科技並沒有讓原住民擁有機會,「資訊科技反而讓原住民更邊陲化」,他表示,數位科技進入部落是時勢所趨,也是原住民無法抗拒的潮流,但是由於原住民在地理空間的限制,原住民上網的時間、數量與品質都僅是網路的次等公民。傳統產業也有「數位落差」
資策會執行長林逢慶表示,過去台灣為了推動網路教育,推出網路家庭聯絡簿,讓老師可以透過網路與家長討論,但是事實卻發現,很多家庭根本還沒有電腦,網路家庭聯絡簿反而造成基礎建設較好與教育程度高者的領先距離。
林逢慶說,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台灣的產業,資訊科技可資應用的電機、電子、車輛、服務業的電子化程度非常的高,產業競爭力也不斷的提昇,但相反的,原本處於弱勢的傳統產業,電子化的程度卻相當的低。這些都是台灣全力發展資訊科技的同時,必須注意的問題。
熱門新聞
2025-02-08
2025-02-10
2025-02-08
2025-02-08
2025-02-08
2025-02-08
2025-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