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會副主委邱淑貞在臺北金融科技論壇中,分享金管會對金融科技與金融服務的發展與願景。(攝影/李靜宜)

2020年臺北金融科技論壇在今明(10/28、29)兩天登場,金管會副主委邱淑貞在論壇中,闡述了金管會對金融科技與金融服務的發展與願景。

金管會總體觀察,金融科技為金融業帶來的改變是營業模式,然而,金融機構提供的金融服務內容,其實並沒有太大改變,比如銀行業仍是做存款、放款、交易、信用卡、企金、消金等業務。

邱淑貞提到,金融機構提供服務的方式轉變了,而這些主要變動的驅動來源,是新興資訊科技。金融機構看到數位化、AI、大數據、雲端運算、區塊鏈等發展趨勢,加上數位服務管道的普及,進而在銀行、保險、證券等產業,發展出電子下單、行動銀行、電子支付、網路投保、機器人理財、融資平臺等數位金融服務。

而為了因應新興商業模式,整個金融業的前臺、中臺、後臺都要跟著轉型,資訊的提升更是大家正在共同面對的問題。她進一步指出,金融業轉型有幾大面向,一是如何增加新的顧客來源,以及提升現有顧客的黏著度,此外,開發顧客本身新的需求與價值,也是金融機構一直在思考的。

第二是價值鏈,許多金融機構開始與電商、各大平臺等生態圈夥伴合作,不過,這也在獲利模式上發生改變。邱淑貞解釋,因為合作就會有所分潤,而如何讓分潤合理化,更是金融機構與生態圈夥伴合作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

第三是數據驅動,她提到,目前金融機構對顧客的了解,許多都是從顧客消費的習慣、地點、內容,來分析顧客的真實需求,達到精準行銷。甚至,可作為信用分析的資料來源,也讓金融機構信用風險管理,多了一項新方式。此外,這些消費習慣,配合大數據分析,也有金融機構拿來作為詐欺相關風險偵測的來源。所以,從後臺的管理、中臺的風控,到前臺的顧客來源,金融機構的營業模式正在發生總體性改變。

然而,金融科技提供了機會,同時也伴隨著風險,比如金融詐欺、資訊安全威脅、洗錢與資恐風險、消費者保護問題。邱淑貞認為,所有交易不可能零風險,但必須在一個可控的範圍,金管會整個目標是擴大生態圈,有新的營業模式,增加更多顧客便利性,達到普惠金融,促進金融市場增加競爭力。

金管會在8月初發布一套完整的金融資安整體計畫,就是要藉此強化金融業資安防護能力。邱淑貞強調,所有金融科技發展,必須要以資安為基礎來做後續的推動。希望金融機構能在內部,從上到下有一個資安的政策,讓業務與資安能同時並進,來推動新的業務;而不是先推出業務後,發生資安問題才去做修復。

在談資訊與科技的推廣,金管會講求的是平衡、效率與安全。邱淑貞揭露,為完善金融科技監理體系,國際上普遍制定或採用的監理原則有8大項:功能性方法、比例性原則、科技中立原則、營造公平競爭環境、強化資安及資料保護、監理機關之間協調合作、加強國際監理合作、友善創新機制。而這也是臺灣金融業主管機關的監理原則的大方向。

邱淑貞更逐一提到,在功能性方法意思是,同一行為,必須用同一法規進行規範。在比例性原則,較低的風險,主管機關就得用較低的方式進行規範,否則這部分的業務可能無法推動。在第三項的科技中立原則,科技可以帶來好的發展與運用,在風險管控下,就可以發揮功能,所以,各國基本對科技是較為中立的看待。

在營造公平競爭環境部分,這是金管會注重的,邱淑貞表示,所有新的競爭者、新的產品加入,並不是要來打亂市場,或來打敗某一競爭者;而是希望新的競爭者、新的產品能促進市場競爭,增加消費者便利性,但是,方法上必須有可持續營運的方式,倘若是一次性大打回饋補貼戰,就較為不適當。第五項則是強化資安及資料保護,這也是最為基本的重要原則。

此外,金融與科技的融合,可能較難認定金融科技服務的屬性,邱淑貞表示,得從功能與行為來認定,而這就會涉及到金管會的監管,或是個資的保護、稅,甚至是其他主管機關的權責,金管會就需在不同監理機關之間進行協調管理。

在加強國際監理合作方面,金管會希望,一個金融科技的發展模式,能有跨國的使用性,讓市場做大,這時兩國監管法規不一致,就必須有兩國主管機關互相合作、調和,達成市場共通性。最後是,友善創新機制,金融與科技的結合,一定要有創新環境的場域,進行實驗與研究。邱淑貞坦言,在這國際普遍採用的8大監理原則,金管會將綜合考量重要的部分,只是比重不一。

邱淑貞也揭露我國金融科技發展最新現況。除了開放銀行(Open Banking)第二階段「客戶資料查詢」正在試辦中。以及3家純網銀預計年底前會陸續開業,可辦理業務包含存款、授信、信用卡、外匯、財富管理、共同行銷等,只要能透過網路辦理的業務皆可。

此外,她提到,在2015年底開辦的數位銀行帳戶,截至今年第二季已有33家銀行推出,開立戶數有492萬戶,到了今年第三季,開立戶數暴增到575萬戶,光是一季就增加了83萬的用戶。其中,又以可用他行存款帳戶、他行信用卡、或行信用卡作為驗證開戶的第3類帳戶最多。

而在行動支付,金管會統計,截至今年7月,累計總交易金額達2,991億元;電子化支付在今年8月,使用人數突破1千萬。在證券期貨業,證券交易電子下單已成為主流,占市場的7成。保險業部分,截至今年9月底,金管會已核准32家保險業者開辦網路投保業務,保費收入累積107億元,投保件數累積約736萬件。在UBI車險的發展,自2016年以來,已核准8家產險公司發行商品。保險業保全/理賠聯盟鏈也在今年7月展開試辦,共有11家保險業者參與。

邱淑貞也透露了金融科技發展路徑圖中,數位基礎建設的新進程。她表示,對所有金融機構來說,KYC是法規遵循上很重要的責任,若銀行、保險、證券有一定基礎互通,重複工作就會減少,成本就會相對降低,交易速度就會更快,所以,eKYC的互通性,是各家金融機構所重視的。

目前,金管會預計要執行的數位基礎建設,主要有金融行動身分識別,以及企業線上開戶。在金融行動身分識別,邱淑貞強調,可用第3類數位存款帳戶,作為未來推動數位身分認證的基礎。因為,消費者現在追求,希望金融機構之間的身分驗證打通,這樣在不同銀行、證券、保險開戶時,就不用再逐一進行重複的身分認證程序。

她表示,金融機構之間未來身分認證機制的想像,確實有發展的空間,金管會也正往這方向規畫。而生物特徵比如人臉、指紋,納入身分雙因子認證取代密碼,在交易、行動支付上未來也會成為主流。

另一塊是企業線上開戶,現在只開放獨資企業進行線上開戶,邱淑貞坦言,目前企業線上開戶進展較慢,主要遇到的困難是,股東最終受益人的查核,如果一家的企業股東多,若是以線上查核,在執行的能力上,需要有政府My Data公開資訊的協助,以及開戶客戶的協力。所以,金管會目前是先讓銀行公會推動3個人股東的企業,先來做企業戶線上開戶。⊙李靜宜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