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8月12日,IBM在美國紐約舉辦全球第一台開放架構的個人電腦問世記者會,型號為PC 5150,當時的傳播怪傑McLuhan認為,PC的出現將拉近地球村的距離,同時讓人類的社會進入一個新的紀元,而隨著PC規格的標準化,PC也讓台灣的資訊產業風光多時。演員卓別林站台,宣示PC從此挑戰傳統

如果真要把電腦細說從頭,1977年時,蘋果電腦就已經推出Apple II的家用個人電腦,雖然1977年被視為人類科學技術的一大突破,但是因為蘋果電腦的作業系統並未對外開放,因此Apple II對全球電腦產業的影響力在4年後被IBM取代,PC成為個人電腦的代名詞。

IBM推出PC 5150後,最讓業界震驚的是請來當時的名演員卓別林為其代言,由於卓別林的表演性格特殊,代表了PC這個新的產物向舊的運算、思考挑戰,再加上PC的規格採用標準化與規格化,因此讓台灣廠商有機會進入PC領域,並且奠定台灣日後PC大國的基礎。

IBM 5150原始的設計包括鍵盤、印表機、監視器、軟碟機與記憶體等電腦周邊的標準配備,而這些當時開出的標準配備,在未來台灣資訊產業的發展上,也造就了包括監視器、主機板、鍵盤、音效卡、滑鼠、掌上型掃瞄器、視訊卡等10餘項全球佔有率屬一屬二的產業。從大型的主機到個人電腦,從集中到普及

以大型主機(Mainframe)起家的IBM,在PC初起的階段仍然偏重在大型主機的銷售,延續到今日,IBM的伺服器中仍存有S/390的z系列,專為大型企業或不容出錯的企業建置IT環境,從資訊集中處理的大型主機到每家都有的PC,代表資訊的集中化下放到普羅大眾。

IBM對於PC規格的統一具有巨大的影響力,台灣IBM總經理許朱勝表示,這代表了PC的各項元件可以開始大量生產,快速滿足市場對PC的需求,而隨著IBM陸續對台灣廠商透過技術轉移與專利授權,也讓台灣廠商有機會在PC產業起飛的年代搭上成長的順風車。

1986年時,IBM正式授權PC技術給台灣廠商,距離IBM在台灣推出的第一台中文機已經有3年之久,當時的型號是PC 5550;1984年的時候,IBM更在台灣成立國家產品研發部門(National Product Development),並與資策會合作,有計劃的做技轉協助台灣產業升級。選速度更快的PC?還是能連上網的PC?

1990年,HTML的開發者帶動了WWW的發展,自此以後,年僅8歲的PC開始面臨一連串的變革,雖然PC還是維持每年50%以上的高成長,但是Internet的興起,卻逐步侵蝕PC的市場,截至目前,Internet已經不是昂貴的貴族專利,而是PC產品最基本的重要配備。

把PC和Internet相比,20年前,因為Internet尚未興起,因此PC成為主要的選購對象,10餘年前,市場因為對PC的著迷而選擇PC,時至今日,當PC已經成為普遍的商品時,消費者會再選擇更快的PC?或是選擇可以瀏覽全世界的網際網路?這是PC產業的命運。

當然,市場上也流傳著「PC已死」的說法,但另一方面,卻對PC的熱情絲毫未減,越來越多的分化應用自PC上面撥離而出,如果以上述的說法,消費者在PC與Internet間的選擇會落在Internet來看,目前所謂的IA產品證明了這一點,全是可以連上網路的資訊設備。

在Internet的助長下,發明PC的IBM認為未來的趨勢將有兩個,第一是深度運算(Deep Computing)與普及運算(Pervasive Computing),深度運算指的是高速電腦的運算能力,也就是所謂的超級電腦;普及運算則是指一般性的電腦運算,包括各類可聯網的智慧型設備。PC原點不變,延伸為整合性的ICT產品

事實上,PC當時研發的原點並未改變,而傳播怪傑McLuhan所預言的地球村、造成人類生活的新世紀也已經產生,為人類提供更高速運算的基礎也持續進行中,PC的原意、原點並未改變,而是轉化為其他的型式,與資訊、通訊、技術(ICT)等全球市場的趨勢共存,例如延伸到汽車、家電、辦公室等,都有可能成為PC下一個進駐的場所,並且再度發光。

甫由宏碁電腦分割而出的緯創總經理林憲銘表示,未來的15-20年,光ICT的代工就足以養活緯創,可見未來ICT產品的發展相當快速。雖然PC的榮景不再,但不表示PC已經是垂死的夕陽工業,一旦今天只要對PC感到還有不便之處,PC就有還有空間可以持續成長。未來學家Well表示,未來PC的首要變化將會在形體上,因為咬先去除掉不便的形體限制。

IBM研發人員先前在紐約的技術會議上表示:「PC稱雄的時代已經結束,全球將進入一個新的時代,這個時代將看到電子商務的應用,同時還有更多簡化生活的專用設備、手持設備及內置設備出現巨大成長」。以NEC創造的機器人R-100為例,它擁有一顆英特爾Pentium處理器,兩架攝影機做為眼睛,最多可認出10個人,它或許是未來PC的原型也說不一定。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